“科学与哲学的互动和融合,当是科学哲学的应有之义。当下科学哲学不仅要体现并理解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的巨大改变,而且应当冷静地反思这样一些关键问题:今日科学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功?我们为取得这种成功是否在过去付出了某些代价?未来的科学又应如何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
“摆在面前的《何为科学》一书,正好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该书融合哲学与科学的视角,以细致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提出了一种引人深思的回答:当今科学的成功植根于盲点的形成,我们为科学的成功付出的代价在于对盲点的忽视,未来科学的发展有赖于我们正视盲点、超越盲点。
“何谓盲点?该书作者指出,盲点作为一种嵌入科学大厦的世界观,指的是将数学抽象提升为真正实在并由此贬低直接经验的世界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一向被视为揭示世界本质工具的科学,有时在它揭示世界本质的同时,也遮蔽了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即人类的“直接经验”。《何为科学》认为:“我们被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功所吸引,以至于忘记了直接经验才是科学的本质来源和坚实支撑。”科学往往用“悄然替代”“具体性误置谬误”“结构不变量的物化”以及“经验失忆症”等策略,将直接经验加以遮蔽。这导致直接经验逐渐从科学的核心位置退居边缘,以至经验在科学实践中被系统性地贬低,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简言之,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一直依靠科学来告诉我们有关世界的真相,却往往忽视作为科学概念基础的人的直觉和经验。这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盲点,即科学与经验的脱节。
“盲点隐藏在我们关于时间和宇宙起源、量子物理学、生命、人工智能和思维、意识以及地球作为行星系统的诸多科学悖论背后。对此,作者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科学知识是一种自我修正的叙事,它由世界和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共同演变而成。
“《何为科学》深入探讨了此前众多科学哲学著作均未涉及的话题,呼吁建立一种革命性的科学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中,科学将人类的生活经验视为我们寻求客观真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对其视而不见。
“当然,强调直接经验在科学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应处于核心地位,这样的观点在哲学史上并不鲜见。但是,《何为科学》对直接经验的强调以及对盲点的反思,并非仅仅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新一轮辩论。和传统的经验主义思想相比,它所提出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深刻的反思。
“首先,《何为科学》的理论植根于当代科学哲学的前沿讨论。胡塞尔指出,在现代科学世界观的发展历程中,数学物理学对自然的抽象与理想化描述“悄然取代”了具体的真实世界,“感知世界被贬低为纯粹的主观表象,而数学物理学的宇宙则被提升为客观实在”。这一转变不仅削弱了人类对自然的直接感知,也导致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的疏离与对立。怀特海也强调,“不能将自然划分为客观实在与主观表象”,他坚决反对将抽象置于具体经验之上,更反对将抽象误认为具体实在。与此相呼应,《何为科学》作者认为,科学通过对经验的高度凝练,提供了可靠且可验证的知识体系,但这一过程也导致了科学逐步“去人性化”,将其自身塑造为一种“超越人类经验”的知识体系,并声称科学提供的知识是完全可知的、永恒不变的客观实在。这种世界观的后果是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制造了深深的裂痕,遮蔽了我们对科学局限性的认知。
“其次,《何为科学》是将科学哲学理论与多个具体学科领域相结合,为自己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书中通过对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具体学科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各个科学领域中潜藏的盲点世界观及其影响。《何为科学》通过重新审视现代科学的诞生、发展,揭示了科学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而探讨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以及更广泛领域的深远影响。需要指出的是,《何为科学》之意并不在反对科学,而是反思科学。正如书中所言:“通过将盲点纳入我们的集体视域,我们将能更好地找到超越盲点的新道路,使我们的科学和文明能够在接下来的一千年中继续生存并发展。”
“《何为科学》一书不仅适合科学家和哲学家阅读,也面向那些在“生活世界”中对科学充满好奇或感到困惑的广大读者。例如,书中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科学界在气候变化认知中的局限性,同时指出公众在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时所存在的认知盲点。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学中的盲点,特别提到当前决策过程中对量化数学观的依赖可能导致的问题。
“《何为科学》一书英文原版于2024年3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令人欣喜的是,不到一年,其中文译本便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问世。本书译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带头人周程教授领衔的研究与翻译团队。该团队既注重学术严谨性,又追求语言表达的流畅与精准,相信他们能让《何为科学》更好地惠及中文读者,领略超越盲点的深刻洞见。
“很高兴,《何为科学》一书在多元化的认知框架下,提供了一种更加包容和全面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故而应周程教授之约,写下上面一些话,推荐这部新鲜出炉的中文译著,并以为序。
甲辰冬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