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赞誉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感知和直接经验是科学的根本源泉,而现代科学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正在使自己离这个本源渐行渐远。它让人们认识到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看到科学的局限性,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同时也不能摒弃主观感受,在采用科学方法的同时不能忘记直接经验是观察、探索、论证乃至测量的前提条件。这是一本科学哲学著作,但读起来并不感到晦涩,它从科学史出发,抽丝剥茧,深入浅出,道出独到之见,多处令人脑洞大开、击节称快。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每一个人都有盲点,在不同学科交叉处,盲点就经常产生,犹如鸡鸣三省的地理交叉处出现管理盲点。对科学与哲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这本书。

——饶毅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这是一本全面质疑和批判科学主义的书——“盲点”指的就是科学主义的盲点。我一向认为科学主义批判是当代一项极为重要的思想任务。作者抓住了很多要点,例如,作者把伽利略、笛卡儿、波义耳和洛克对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分视作“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又如,作者从自主性和能动性入手来区划生命与物理事物。这本书的长处在于全面、多角度、多学科——从量子物理一直讲到经济学,不足在于未能在哪个特定环节上探幽入微。对关注科学主义得失的读者,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

“从17世纪以来,人类依靠经验逐步发现科学规律,却以抽象概念、数学模型、客观事实等逐渐取消人的经验。“盲点”的意思就是,我们对此茫然无知。从科学文明发展开始,就有深谋远虑之士不断地警告,过度相信科学的结果是人类的抹灭。

“言犹在耳,以科技文明取代人性经验的过程已经展开。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自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中,人们逐步忘掉自身经验在科技开发中的价值,甚至相信科学所面对的才是真正的自然。人类所体验的自然,却因为缺乏精确性、工具性以及数字性而惨遭抛弃。这就是盲点,因为人类盲目于自己发明的怪兽:科学主义。

“人类不惜放弃自身经验,殊不知这是矛盾的以及非理性的。科学伴随人的经验而来,没有人的经验的科学是没有人性的,是有害的。盲点就是呼吁大家注意,我们不能也不该盲目相信科学的结果。

“不过千万不要认为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反对科学的发展,回到启蒙前的时代。这本书强调,我们对于科技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观点:科技的发展是好的,但人的经验在科技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这本书回应了一句某个前手机大厂的广告词:“科技始终来自人性!”

——苑举正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原系主任

“提出科学中的盲点是很有意义的。盲点当然是一个比喻,指一些有关科学的问题,是我们平时视而不见、习焉不察的。这些问题当然很难解决,但意识到有问题,总是比没意识到前进了一步。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作为人类所能理解的自然和科学,其前提是人的存在和经验。面对当下由科学和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作者秉持既承认科学的辉煌成就,也直面科学带来的复杂问题的立场,以人为本,尝试提出了一种颇具启发性的全新的科学世界观。

——刘兵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科学的盲点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肉身感触物理世界的基本界面,如你所嗅到的花香、听到的雨声、目睹的伦勃朗画笔下的头盔的金色。然而,冷冰冰的物理语言却对这些视而不见,认为颜色是幻觉,而波长才是实在;爱人的体温是幻觉,分子运动的某种态势的平均化表达才是实在,等等。现代科学建立在对人类感受的“视而不见”之上。这本书将正本清源,结合胡塞尔现象学与日本西田几多郎哲学等重要哲学资源,积极评价人类身体的感受因素在科学世界构建中的积极作用,由此使得我们的科学图景不仅是精确的,而且是有血肉的。强烈推荐给一般的科学爱好者与哲学爱好者阅读。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千百年来,是意识觉知导引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探索真理和洞悉世界,科学实践与直接经验则促成了我们的知识构建。然而,一直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科学,缘何也会陷入困境、矛盾乃至意义危机?《何为科学》在哲学与科学的宏大视野下所做的多维度透视,精辟阐释了一味将具体经验还原或减损为科学抽象概念所带来的认知迷思,以及恢复科学与人类经验之间的深层联系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没错,超越盲点,直面挑战,我们需要重塑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

“对科学世界中人类角色的复杂性,这本书进行了有趣而重要的反思。

——卡洛·罗韦利
《时间的秩序》《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

“我们能否追求比当前科学更全面、更真实的知识?这本书的三位作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一方面肯定了科学成就,另一方面也充分认识到有些方面仍需努力,且这种努力刻不容缓。《何为科学》为第三个千年的研究和教育开辟了新天地,通过提出一个现实、新颖的计划,治愈我们分裂的世界和病态的星球,从而保护科学免受其最大敌人的侵害。

——吉梅纳·卡纳莱丝
《爱因斯坦与柏格森之辩》作者

“我们正面临一场全球性的、文明的、关乎生存的危机,我们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何为科学》向我们展示了原因。

——斯图尔特·考夫曼
《物理的世界》作者

“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有望成为经典……意识到盲点,是将人类经验重新纳入科学核心的必要一步。

——《科学》杂志

“这是一个改变我们看待事物方式的、激励人心的宣言。

——《华尔街日报》

“《何为科学》提出了丰富而复杂的哲学论点,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涉及我们应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也涉及如何向公众展示科学。

——《泰晤士高等教育》

“令人叹为观止……论述清晰,节奏明快,妙语连珠。我甚至认为它是一部轻松的读物。书中的一些概念看似艰深,却被阐释得非常清楚,即使不是科学家,你也会喜欢读这本书……《何为科学》运用哲学论证来解答威胁科学本身完整性的科学难题。哲学家一直梦想找到一种方法来证明科学和人文之间的依存关系,而这本书就是答案。

——《洛杉矶书评》

“我衷心推荐这本书。它直指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对当前一系列科学难题进行了有力而统一的诊断。它以最佳方式挑战正统权威。你可能最初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然而,一旦你开始阅读它,你就无法移开视线。

——《自然·物理》 BgcXsYyUDeUEpdDBFMULKkjAYD6ppUt7zp2QCXsSanVEVH7UOgLdCOLXM+Lu5u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