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找到青春期 每个痛点的解决方案

人生很有意义的一种事,是做一个不后悔的决定,并全力以赴。

一年多前,中信出版集团的编辑老师刘淑娟和周家翠找到我,希望我来组织翻译《青春期教育宝典》这本书。当时很多事务排在案头上,我非常忙,但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于是我决定接受这个邀约。

当下家庭教育成为社会最大的关注点之一,青春期心理问题、亲子关系冲突、教养方式失当成为社会流行病,父母和孩子都热切渴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这本书正是能提供这种指导和帮助的一本好书。所以请允许我占用你一点宝贵的时间,带你导读一下这本书,相信你也一定对其中的内容深有感触。

时代背景: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叛逆到“4-2-1”综合征

1988年,我出版了自己心理学生涯中的第一本书《青年心理学》,书中的内容现在还在警醒着我。我以为,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得益于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青春期的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然而,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人们的某些固执。信不信由你。虽然经济社会在大踏步发展,但人们养儿育女的某些执念却根深蒂固。

想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悲剧故事的缘由。你是不是非常同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遭遇?是不是非常不理解甚至痛恨双方父母的做法?然而,假如历史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请问你愿意做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做他们的父母呢?你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更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更像他们的父母?你会愿意让你的孩子活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样子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吗?

这样的悲剧,历史上从来就不罕见,而现在,类似的悲剧会愈演愈烈吗?青少年的心理危机成为流行病,厌学、辍学、网瘾、校园霸凌、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问题在青少年中屡见不鲜。这里既有家庭本源性的原因,也有社会变迁的原因。

首先,正如我在下文针对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两方所做的介绍,家庭本源性原因是青春期教育问题的导火索。

例如,孩子在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父母在学习养育孩子的知识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倒挂了。孩子刚出生时,父母要求的似乎不多,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地长大。这个时期的父母会花很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会大量地学习育儿知识,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医疗保健方面的。这时候,父母往往看到孩子的微笑就已经足够欣慰了。随后,看着孩子开始说话、学会走路,就更是开心得不得了。这个时期,父母往往不指望立刻看到孩子会有什么卓越的才干或表现,也不会设定很高的要求。

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的期望变得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比如,希望孩子有好成绩,希望他们多才多艺,希望他们出类拔萃,希望他们高人一等,希望他们金榜题名……但此时父母在学习关于孩子如何成长的知识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却越来越少了。这种倒挂是一种历史性的错误,却在漫长的历史中很难被改变。

的确,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懂的会越来越多,也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对孩子来说,经历青春期是头一遭,对父母来说,教育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也是第一次,大家都要学习。

然而,历史给人们开的一个玩笑是这样一个悖论:父母越是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下功夫研究如何养育孩子,反而花的时间越少,而父母越是用很多时间和长大的孩子待在一起,他们越会觉得不亲近。这在青春期尤其突出。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少,你的关怀度就会越来越高;你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越多,你的反感度也会越来越高。

其次,时代变迁使人们对心理学的需要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也使养育的难度和问题增加。

例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也加剧了青春期的养育问题。实施该政策之前,每个家庭有两三个孩子很正常,五六个孩子不少见,孩子更多的家庭也不稀罕。这样的家庭结构是正金字塔结构的,这意味着更多的孩子要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争宠,“比拼谁更听话”是有效的行为策略。实施该政策之后,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祖父母、父母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家庭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孩子仿佛是“宇宙中心”,成年人在争宠于孩子。而且,拿主意的人太多也很麻烦,因为你不知道听谁的好,更觉得没主意。没的可听,是悲剧;要听的太多了,也会是悲剧。这个背景或许加剧了一个现象:一旦孩子进入爱思考、能思考的青春期,他们对自主权、决定权的渴望就会更高,其合理性也似乎更高。

所以,历史开了另外一个玩笑:不是围着孩子转的成年人越多,孩子越好教育,而是似乎相反。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是各民族和各政府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也没有按照从历史中可以吸取的教训去行动。

驾驭这种辩证历史现象的方法就是逆向而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如果能掌握青春期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相对来说你就可以活得更好。

心理学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孩子成长与父母教育的烦恼

青春期是亲子两代人的双向背离还是双向奔赴?答案必须是二选一吗?有更好的选择吗?

如果你把青春期的亲子相处和教育看成两种力量的对立,那么这个矛盾将无法化解。这缘于父母通常所持有的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执念。

无论是孩子看着你的背影,还是你看着孩子的背影,情感上的不可割舍永远是联系两代人的纽带。这个纽带会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弹性:当两代人离得越来越远时,它会倾向于把两代人拉到一起;当两代人离得越来越近时,它反而像是失去了纽带的作用。你越是想把孩子拴紧,不给孩子自由,孩子越是“叛逆”,越想挣脱,去自由地探索;相反,你越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孩子反而会“失落”,没有安全感,会更珍惜你的意见和支持。人在没有可以“反抗”“叛逆”的对象时,反而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所以,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时期,两代人的“远离”其实是更好的双向奔赴。我在《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中曾这样写道:父母的期望和教养,不在于要把孩子拴得有多紧,而在于应该把他们放飞得有多高。孩子被放飞得越高,父母越成功,孩子越觉得父母是最亲近的人。

这就是青春期教育的辩证法。

对青春期的误解:父母与孩子是渐行渐远吗?

成长的标志不是越来越听话,懂事的标准也不是越来越乖顺。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定义和理解偏差,是导致青春期亲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人们把青春期定义为一个叛逆期的时候,可能意味着人们的认知本身已经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孩子越长越不可爱呢?为什么养育孩子的归宿是叛逆呢?为什么孩子从几乎百分之百的顺从,变成不可理喻地要竭力挣脱父母的束缚呢?仔细想想,这在思想认识论和行为实践上可能都出现了问题。

现实开的一个玩笑就是,你越是觉得有问题,这个问题就越会真的发生。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墨菲法则。墨菲法则的原理大概是说,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一件事情,且其中一种方式会导致错误,那么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换句话说,明知一种方式是错的,却必定有人以身试法。更简单的理解是,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象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因为那就是你认为的可能的结局。

所以,如果你认为青春期就是一个叛逆期,如果你认为青春期的教育就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问题重重、胡搅蛮缠的,那么你真的就会一语成谶,把预言变成现实。

人是活在自己的预想之中的。但你的预想跟你开的玩笑是,往往发生的是你不想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

和读者朋友分享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现实:心理学发现,很多心理学规律是“反常识”的,也就是说,普通大众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些朴素的认知,也叫“常民理论”,往往是错的。

想想看,如果你的想法本身就是错的,那么你的行为当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悲剧就会发生。避免悲剧发生的办法就是掌握真正的心理学知识。而这本书就能为你提供极其重要的青春期心理学的知识、观念和方法。

事实上,正像这本书的作者所指出的,青春期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可怕,青春期的孩子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叛逆。大多数孩子在青春期并没有所谓的叛逆问题,以前养育得好的孩子,青春期大概率还是会活得很好;如果以前养育出了问题,那么青春期自然也可能会遇到养育的问题。孩子养育的问题并不是青春期特有的麻烦。

所以,建议父母先做出美好的预期:如果婴儿期是人生发出的嫩芽,童年期是人生开出的花朵,那么青春期就是人生结出的果实。一切都是美好的,请接受它、欣赏它、享受它,不论它是什么模样。

青少年的心态:父母越来越不可亲?

青春期养育成为问题,也有孩子方面的原因。

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又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它的重要标志是心理断乳,它和生理断乳的婴幼儿期并称人生发展的两个“快速突进”时期。

婴幼儿期的生理断乳,也就是断奶,在生理学上确定了一个生物体的特殊的“独立”存在,而青春期的心理断乳则在心理学上定义了一个生物个体的特殊的“独立”存在。人要在青春期完成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建构真正完整的自我概念体系。打个比喻,生理断乳好似人们开始搞清楚自己喜欢吃什么、穿什么,而心理断乳则是人们开始要搞清自己喜欢追求什么理念、扮演什么角色、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换句话说,此前人们更多注重自我的物质发展,而此后人们更多注重自我的精神发展。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更像个哲学家。他们开始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我?人们开始投入空前的精力来梳理对自我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学称之为“自我同一性”的建构。

就像“自我同一性”这个心理学概念本身非常奇特一样,青春期的孩子也有很多特殊的表现令人难以捉摸或接受。所以,从本质上说,青春期的孩子与其说是在对父母叛逆,不如说是在进行自我“审判”。

青少年对于自己的成长往往有很多执念,其中一些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有麻烦,也会让父母难以接受。这里讲几个例子。

自己的经验才是最好的

宁可自己试错,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承认用别人的经验可以拯救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突然开始领悟了成年人一向教导他们的一些原理,比如,“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去尝一尝”“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出真知”……所以,他们从以前的模仿转向自己去亲身体验。这种转变会使他们显得不太愿意轻而易举地接受别人的指教。

在这个时期,成年人如果总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会让孩子非常反感。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有这样的资格说这样的话,他们内心的独白是,为啥不让我现在多吃点儿盐、多过点儿桥呢?

服从其实才是幼稚的表现

如果对父母唯命是从,就觉得活在了别人的影子里,活成了别人的模样。

在童年期,孩子很乐意这样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我妈妈是这样说的……”这时候,他们往往对父母引以为豪。然而,如果到了青春期他们再这样说,就会受到同伴的嘲笑,因为在青春期同伴社会里,这意味着“幼稚”:做父母的乖宝贝并不是青春期孩子的价值标签。

然而在这个时期,父母往往因为孩子不再对自己言听计从而指责孩子“幼稚”。请想象一下,父母或许觉得这个时期的子女养育很难,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成长何尝不是很难呢?

自己为自己作主才是自我的真正内涵

生命里总有一种不甘,那就是不希望活成别人的复制品,而是活成自己设计的自己。

如果自己不能为自己作主,那自我就是多余的、虚无的。如果什么都靠父母作主,那自己就活成了父母的累赘和包袱,就成了寄生虫。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自己设计自己的生活。科学地讲,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是了不起的。

诚然,这种努力可能会让他们涉足一些被成人禁止的事,例如吸烟、饮酒、发生性行为和暴力行为,以及无证驾驶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正在挑战成人世界或父母的权威,而是想要自己来定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行为边界,也就是自己设计自己。这时候,如果父母总是说“翅膀还没长硬就想飞呀”“把你养这么大,白给你吃的穿的,怎么越来越不懂事啦”,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激化矛盾,因为父母的做法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把孩子推向了本所不期望的一边。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能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这些特点,父母能做得更好。父母本来就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者。

总而言之,并不是孩子要活成父母的对手,而是父母有没有学会理解孩子的成长并成为孩子的好帮手。

父母的心态: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青春期养育成为问题也有父母方面的原因。父母有很多执念和做法,本身就是造成青春期成长危机的源头,它们恰恰是“好心办了坏事”的例证。这里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养育观(专制与服从的亲子观):凌驾于孩子之上,体验专制的感觉很棒

一方面,随着对孩子十多年的教育,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了专制式的养育方式,一切都是自己下命令,自己指挥,认为孩子的绝对服从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磨炼,父母往往也可能失去了耐心,一旦自己的命令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变得极不耐烦甚至极为暴躁。这时,父母的某些做法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人生观:自己是父母亲生的吗?

就如这时的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不听话”,孩子同样开始不能接受父母的生硬语气和颐指气使,从过去的一味顺从转变为开始挑战父母的专制。孩子会想:我都这么大了,就不能像父母那样,自己来决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吗?所以,与其说孩子在挑战父母的专制,不如说孩子在试图模仿父母专制时的模样。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这种转变,双方就会发生冲突。

其实,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父母的养育模式要从婴幼儿期的“放任型”(满足一切生理需求)、童年期的“专制型”(教导孩子服从命令、遵守规则),转向青春期的“权威型”,也就是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参与个人行为的决策、方案制订、效果评议的过程。这个时期,父母要从指挥的舞台上下来,把舞台让给孩子。

自我观(子女是父母自我的延伸):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和延伸

孩子是父母生、父母养的,是父母的心头肉。这一事实往往奠定了父母的一种观念,一种独特的“拥育观”,那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伸。这种观念可能导致的直接做法是,父母认为可以并且有权决定孩子的一切,既然孩子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那么父母对孩子做什么都是权利所在,甚至打骂、羞辱孩子都是合情合理的。

这种拥有观还会导致另外几种常见的心态和行为。

一是“替罪羊”。如果父母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不和,或在其他场景中遇到倒霉的事,回家后常会拿孩子出气。“柿子拣软的捏”,别的地方搞不定,孩子就成了宣泄情绪的出口。甚至有的父母因为对自己不满意就苛求孩子。父母这样做是因为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拿孩子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二是“替代品”。父母把对自己的期望,或者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比如要求孩子“光宗耀祖”,比如“望子成龙”,比如指望通过孩子使自己出人头地。这会促使父母刻意按自己的方式去塑造孩子,对孩子有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成长压力,也剥夺了孩子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的自由。

好人心态(都是为孩子好,别不识好歹):包办一切,认为什么都替孩子做了,是爱的一种表现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亲人,为孩子做事情是父母天经地义的责任”,这种心态使父母认定,自己所有的做法都有良好的初衷,孩子自然应该接受,否则就是不识好歹。

其实,过度为孩子包办代替,恰恰使孩子不能成为真正成熟、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讲,这种做法都是不明智的。父母如果能理解哪吒为什么要决意脱胎换骨,就能了解如何从自己的角度尝试解开青春期亲子矛盾的纽结。

经验代言人(希望孩子少走弯路):真心帮助孩子,希望孩子回避风险、少撞南墙

父母往往有一种直觉,就是自己也是从青春期过来的人,而孩子进入青春期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自己特别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当年犯过的错误,想让他们少走弯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倾囊传授给他们,使他们避免经历可能的失败。

父母不能忽略的一件事情是,自己当年度过青春期时也是头一遭;当年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其实是自己所不希望的。但是父母往往有一种“过来人”的心态,认为照抄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再自然不过了。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悖论,父母最不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却是自己最经常对待子女的方式。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圣贤的教导,而不是凡人的真实实践。

如果方法不对,再好的初衷都可能无效。如果上述内容大部分是事实,就能理解为什么青春期有诸多亲子冲突。这本书恰恰能给父母提供帮助。

关于作者以及这本书的特色和阅读要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经验丰富,著述颇丰,对亲子关系、青春期心理健康、青少年行为决策与冒险等主题有深入研究,也是很多知名媒体的座上宾。

作者在这本书中展示了其卓越的学术驾驭能力和实践指导功力。作者提供了详细的知识体系,使读者可以找到青春期的任何一个阶段,从10岁到25岁不同阶段的心理规律,从而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

这种系统性的知识不会让你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你能够很好地将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串联起来,既可以指导你总结过去的养育方式,也可以指导你今后的教育方法。他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罗列一些案例讲故事,而是提供分析孩子教育方法的系统的指导原则。

但是,作者的写作并不因为知识性强而枯燥乏味。相反,作者以非常生动的笔触、接地气的语言、真实的场景和来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为父母们提供了青春期养育和教育的具体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对青春期的每一个具体年龄阶段都了如指掌,生动而深刻地剖析了每个阶段的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具体的养育方法,甚至包括父母可能遇到的具体的提问、孩子提出的具体挑战,以及父母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和正视这些挑战。

作为父母的读者会觉得非常亲切,因为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就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常常使他们感到尴尬、束手无措的问题。现在他们有了答案,它就像一本指导手册一样,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找到青春期每一个阶段、每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作者甚至提供了每一类问题的具体沟通话术,并且详细地阐述了在每种场景里要规避哪些陷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后果是什么。家长可以自己对照总结。

作者的行文风格自然生动,读者会感到非常有趣。作者没有因为自己是著名专家,语气就特别严厉,居高临下;相反,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和读者谈心交流,这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放松感和被传道、授业、解惑的亲切感。

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准解决问题的指导手册。处于青春期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父母,可以在对应的章节中找到对应问题的知识和分析,以及合理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可以说,这是一本高效养育指南。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是美国学者,接触的大量案例是美国环境中的家庭、子女和父母。他们生活的背景是美国的社会文化和习俗,与中国的国情有所不同。

就文化而言,中美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理念,而美国文化更强调个体主义的价值理念。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更关注集体的维护和整体的利益,强调集体的秩序;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选择和意志是核心主题。相对而言,中国的教育更强调维护生存环境中集体的观点和行动意志,而不是个人的自主性。就习俗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家庭而非个体是社会重要的基本生存单元。家庭的规矩、规范、利益对个人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依赖集体行为的传统农耕劳作生产方式而言有重要意义。因此,如果把美国的一些教育方法直接用于中国文化中,可能会有些水土不服。读者会发现,书中提到的某些情境有些陌生。

比如,在美国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会被教育全方位地独立自主,成年后就会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和打造自己的家庭单元。这在中国不是流行的方式。这种差异至少在现在仍然存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又比如,在美国家庭中常见的情况是,很小的孩子被要求做家务,具体的鼓励方法是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然而,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孩子参与做家务被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不能用来换取金钱报酬。经济领域的“劳有所得”规则不适用于家庭场景。而且,劳动是一种纯粹的锻炼。孩子不能因为参与了家务劳动、干了家务活,就有了向父母要钱的资本,甚至要挟父母,若不给钱就不干活。这种做法在中国家庭文化中往往是会被斥责的。

再比如,在美国文化中,性开放比较流行。青春期孩子谈论和发生性行为较早,也较普遍,甚至有些孩子以率先涉足这类行为为荣耀。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不同文化中父母的接纳度、包容度是不一样的,引起的亲子问题也就不一样。因此,解决西方环境背景下青春期亲子教育问题的话术、沟通方法,可能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有所不同。因此,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有很好的学术指导意义,但在实践中也要小心应用。

结语:密室逃生游戏的启示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密室逃生”游戏:玩家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在带有恐慌的情绪中,去寻找各种可能的线索,利用大脑高强度的分析和智慧找到逃生的办法。这种玩法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而且的确有相当多的人走不出密室。人的认知能力和情绪能力的发挥,在不同的场景中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来讲,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也像是父母要玩的一个密室逃生游戏。人们在令人迷茫的不确定性中探索,找到最后胜出的路径,这的确是一种考验。一些人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智力不够,没有找到方法,但更多的情况是情绪能力不够,恐惧和不自信是最终无法成功的原因。然而父母要相信,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养育是有办法的,是可以搞定的,“密室”总有逃生的路径。

我在《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生就像走迷宫,虽然有很多死胡同,但要相信总有一个出口在等着你。”要相信,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走不过去的路。

其实,现在学习的渠道、方式有很多,例如书籍、广播、互联网和自媒体,但系统性地得到专业指导是很重要的。专业的书籍能正人视听,确保给你提供正确的方法和知识体系。这也是推荐你看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信专业人士吧,正如你希望你的青春期孩子相信你一样。

最后,希望你更多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不光是青少年心理学,各个方面的心理学知识都应该学习,它们都会对你有所帮助。在心理学成为显学的时代,不懂心理学可能会走许多弯路。

祝所有青春期孩子及其父母身心健康,相亲相爱,幸福成长!

王垒
2025年2月22日于北京大学 Z/M3nXEDiqLWkUbk8PpSVfiYnWf6y3F+b6pV0cqHyiOoHN8HuzAH0p5Hjh/aAx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