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3年,襄阳沦陷,情势紧迫。
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写信给平章军国重事贾似道,信中说:“江山已去了大部,如果朝廷仍纵情声色,恐怕就不可挽救了。”
他在信中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派遣七十余万援军至长江沿岸,战守并用。长江沿线约七千里,每一百里设置一屯,每屯设一名守将,十屯为一府,每府设一名总督。地势险要处,增设三倍兵力。无战时,泛舟来往;战时互相支援,足以应付蒙军。
中策,礼遇蒙军,与他们讲和,哪怕每年赠送财帛,也能暂缓眼下的困境。等我军改善了攻防战备,再从长计议是战是守。
下策,坐以待毙,任由蒙军进攻,等待亡国。
贾似道看了此信,不取上策,还骂道:“这小贼,竟然如此胡说!”他一意孤行,却又找不出应对之策。
不久,二十万蒙军挺进长江,贾似道奉命率军抵御。抵达芜湖时,两军相战,宋军阵亡无数,贾似道连夜逃亡,百姓怨声载道。在建康,贾似道遇到了正在募兵的汪立信,他痛心疾首地哭诉道:“汪学士啊,我要是听从了你的计策,也不会沦落至此啊!”
汪立信冷漠地说:“如今我也无计可施了,江南没有一寸净土,我要寻一处赵家王朝的土地,死得干净些。”说罢,两人各奔东西。
后来,蒙将伯颜攻入建康,听闻汪立信的这番谋略,惋惜道:“倘若宋朝真的采用此计,我们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呢?”
古时,长江素称天险,水路用兵十分讲究。宋朝的水军已经展现出了优势,如果上游至下游的两岸陆师能坚守山垒,那么抵御蒙军不在话下。虽然汪立信的计策未被采用,但他的战略眼光是非常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