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余玠任兵部尚书,在蜀统军,抵御蒙军。上任后,余玠在抚台衙旁修建了一座招贤馆,广纳贤才。没多久,招贤馆就入住了不少人。
管事来报:“有两个姓冉的人,一到招贤馆就主动交了银子,说所有开销全部由他们自己承担。”这两人便是隐居的冉璡、冉璞兄弟,名气很大,很多官员亲自招纳都未出山。
余玠也听说过两人,便交代道:“千万不可怠慢,必要以礼厚待。”过了一段日子,来献计的人都呈上了计策,唯独冉家兄弟没有动静。
这天,余玠在招贤馆设宴答谢众人。酒至酣处,众人都纷纷抢着高谈阔论,冉氏兄弟只闷声喝酒。余玠心想:“他们大概是在观察我对待贤士的礼节吧。”于是,他以陪酒为名,有意与兄弟俩攀谈,结果兄弟俩仍旧不发一言。
“冉先生住的屋子如何?”余玠问管事。
“屋子还好,就是周边闹了些。”管事答。
余玠忙说:“这怎么能行?赶紧换个清静的住处,不扰他们心神才好。”冉氏兄弟迁入了一处更豪华安静的屋子。余玠看完了所有的计策,还是没等到冉氏兄弟的献计,便让管事去探查一二。
管事亲自泡了一壶上等沱茶,给冉氏兄弟端去。走至门前,他偷听半晌,才喊门:“冉先生,请开门。”
门开时,冉璞正用脚擦去地上的石灰画。余玠一听管事的回话,猜测地上画的是行军布阵的地形图。
过了十来日,冉氏兄弟献上了一幅巴蜀布防筑城图,对余玠说:“我们兄弟承蒙大人礼遇,便以此为报答。不知您是否有意迁至合州城呢?”
余玠惊讶地说:“正中下怀啊!”
“巴蜀一带,属钓鱼山最为险要。若大人移兵至此处,再任用强将,积存粮食,以天险为防,远胜十万大军。”冉氏兄弟建议道。
筑城图上标出了十多处需要修建的山寨、城池,都是蒙古进军沿途的重要关卡。如各堡贮藏粮食,兵士坚守,蒙军难以行进,只能被迫撤退。以钓鱼山为中心,沿山筑堡,连成一线,构成了自北向南的一道山麓屏障。
余玠如获至宝,密奏朝廷,任命冉家兄弟为官。宋朝凭借坚不可摧的钓鱼城,延缓其灭亡达十年之久。
边境多山,易守难攻,筑堡垒就成了宋朝主要的防御手段。借助地理优势,转攻为守,以静制动,互相支援,点面结合,极有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