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原是后周节度使赵匡胤的部下。公元960年,北方边关传来急报,契丹与北汉联军正大举南下,赵匡胤奉旨率军前去迎战。
借着北上抗战的机会,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了陈桥兵变。
此前,开封城内就传出了流言:“点检将为天子。”点检是个军中要职,当时的点检是张永德,他本是后周皇帝柴荣的亲信。面对满城的流言蜚语,命不久矣的柴荣起了疑心,很快就将张永德罢职,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出征那日,赵匡胤率领大军到了陈桥驿,稍作休整。一个通晓天文的军校苗训,好似突然发现了什么新奇事,招呼门吏楚昭辅过来,指着太阳说:“你看,太阳下面还有个小太阳。”
楚昭辅定睛一瞧,嚷嚷起来:“大家快来看啊,天上有两个太阳啊!”众人议论开来。古时候有一种说法,天生异象,就预示着天下大变。这段奇谈迅速传回了开封,城内人心惶惶,人们预感有大事发生,一些官民甚至准备逃难而去。
大军夜宿陈桥驿,一群官兵围在河边的篝火旁取暖。一阵风吹过,一片明黄色的绢带从一棵树上飘落。一个士兵取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汉唐今何在?承者赵匡胤。小儿多误国,点检做天子。”
先前的流言如今有了实物为证,三军也起了异心,纷纷盘算着:“即便我们殊死战斗,结果如何也无从知晓,谈何建功立业。不如拥赵匡胤为王,我们还能混个一官半爵。”
在士兵们的撺掇下,将领们聚集在一起,来到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营中,商议推举赵匡胤为帝的大计。须臾,他们便下定决心要发动兵变。
北征的大军全副武装,慷慨激昂地聚在赵匡胤的大帐周围。如此重要的时刻,赵匡胤却喝醉了酒,正呼呼大睡。
第二天凌晨,赵匡胤酒醒了,披着外衣走出大帐。将士们列队在四周,齐声高呼:“诸将无主,愿点检为天子!”不等赵匡胤开口,赵普就将预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
赵匡胤急忙推辞道:“皇帝健在,你们这不是害我吗?”
赵普上前说道:“将军您向来爱兵如子,若您不答应此次拥立,在场的所有将士都会背上谋逆的罪名,皇上一旦追究起来,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将军,您还是答应我们吧!”
“我等衷心推举点检为天子!”将士们高声应和着。赵普寥寥数语,以全军性命为要挟,赵匡胤这皇帝不当也得当。
事已至此,赵匡胤只好应允下来,并趁机提出要求:“你们想拥我为天子,就必须听从我的指令,不然,我是实在不敢答应。”
“好!”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第一,返回都城,不得抢掠、伤害无辜。第二,不得伤害幼帝及大臣。”赵匡胤等全部将士点头后,才率军折回开封。
镇守开封的禁军是石守信的部队,兵变之初,赵普与赵匡胤就派人将其招纳为内应。赵匡胤的大军安然进入了开封。城内的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忠于皇室,仓促间想率兵反抗,但被赵匡胤的亲信杀死,成了此次兵变中唯一殉难的后周大臣。
靠着赵普的精心谋划,手握兵权的赵匡胤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