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在战乱中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的独子也不幸夭折。为了延续皇室血脉,巩固国本,赵构决定收养太祖后裔,择一位贤者立为太子。
绍兴二年(1132),六岁的赵伯玖、赵伯琮同时被选入宫,分别改名为赵玮、赵瑗。可两人在宫中生活了近二十年,太子人选依旧没有确定下来。慎重起见,赵构决心考察两人一番。正是这次测试,让风雨飘摇的南宋出现了令人赞叹的乾淳之治。
绍兴三十二年(1152),赵构同时召见了赵玮、赵瑗,教他们如何处理政务。在他滔滔不绝时,一只大肥猫不知从哪儿蹿了出来,轻车熟路地上蹿下跳。赵构置之不理,也没叫人把猫赶出去,自顾自地继续训话。
赵瑗丝毫未受影响,仍旧垂着手,恭恭敬敬地听着。身旁的赵玮听到声响,忍不住偷瞄了几眼。猫弓着身子,悄悄地靠了过来。赵玮完全没心思听赵构说什么了,还踢了猫几脚。猫儿反复地贴上来,赵玮开始不耐烦,竟用力一脚把猫踢出很远,痛得猫叫了几声。
赵构若无其事地继续授课,心中却有了主意。不久,赵构下旨,立赵瑗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他。
偏爱赵玮的韦太后及一众大臣多有异议,宋高宗谈及前事,说:“那只猫是朕特意放进来的。于他们而言,它不过是偶然路过的一只猫,而赵玮却能下狠手,这样以后如何担当重任啊?”
赵瑗即位的二十年,天下康宁,他被公认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细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却也是最能反映问题的。看清细节背后潜在的问题,以小见大,能规避诸多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