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登上帝位,即明成祖。朱棣成为皇帝后,认为确立太子这件事刻不容缓。在他的三个儿子中,理应是长子朱高炽继承皇位。但老二朱高煦自恃战功,意图夺取太子之位。朱棣认为朱高煦能征善战,酷似自己,更加偏向于他。
兵部尚书金忠不赞同废长立幼,经常劝说朱棣应当确保嫡长子的地位。朱棣十分信赖金忠,不禁动摇起来。
金忠与大臣解缙等人商议对策,正巧朱棣询问解缙太子人选,解缙道:“皇长子仁孝忠义,在百姓中名望很高,立他为太子上顺天意,下应民心,顺理成章,陛下何需犹豫呢?”朱棣凝神细思,并不应答。
解缙突然想起,皇长子十年前得子,其妻张氏分娩前,朱棣曾梦到朱元璋赠给他一方大印,上刻“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字。因此,朱棣十分喜爱长孙。如今长孙已经十岁了,聪慧活泼,深得祖父欢心。就算是为了这个长孙,朱棣也一定会多考虑皇长子几分。
于是,解缙又道:“不提皇长子,您也该想一想长孙的前程啊!那个孩子,谁看见了不喜欢?”朱棣听解缙提及长孙,果然又动摇了几分。
几日后,朱棣请众大臣赏画,以画为题,题诗作词。解缙看着面前画作,是一只雄虎身边依偎着几只憨态可掬的幼虎,彼此十分亲昵。他想了想,挥笔写下: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由于种种原因,朱棣对皇长子的感情日渐淡薄,现在看完这首诗,心中又不禁升起对儿子的爱护之情。再加上众多大臣都主张立嫡长子为太子,朱棣下定决心,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论语》有言:“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下级劝谏上级时,一定要先获取上级的信任,否则就容易遭到误解。因此,劝谏的时机与方法都很重要,要让接受劝谏的人了解到,你是在全心全意地为他着想,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