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湘乡县的知县赵景坞正在处理政务,忽然听到通报,有个外地人前来申诉,他便命人将其引进府衙。
外乡人姓李,看着是个弱不禁风的书生。据李书生所说,上个月他赴长沙府赶考,路经湘乡,不慎将钱袋遗失,为了不错过考试日期,他便派仆人将随身携带的银烟壶送到当铺抵押。
考试结束后,宋书生向同乡借来赎金,赎取银烟壶。可赎回的却是一个铜烟壶。他十分不解,询问仆人。仆人也觉得奇怪,当时他明明是拿银烟壶抵押借钱,怎么现在却变成铜烟壶了?
李书生认定是当铺欺客,便带着仆人去当铺论理。不料,店主人矢口否认,说不曾见过什么银烟壶,是他们贼喊捉贼。李书生心中不服,要求店主人把当票拿出来对证。一看当票,上面白纸黑字写着铜烟壶。
李书生不敢置信,只怨仆人大字不识一个,而自己着急赶路,居然不曾查看当票。对此,他有苦难言,只得无奈离去。但书生事后回想,又十分不甘心,便向赵知县申诉。
这家当铺劣迹斑斑,赵知县早有耳闻,可当票上明明白白写着铜烟壶,他就是想替书生做主又能如何呢?一个念头在赵知县脑海中闪过,他派人传唤当铺店主来衙门审讯。
店主见到知县大人赶忙跪下,惴惴不安地等待赵知县责问,岂料赵知县就像是没有看见他这个人一样,只埋头翻阅桌上的案卷,任由他跪在一边。店主不解其意,但又不敢放松,只好一动不动地保持跪姿。过了许久,店主腰背渐渐弯了下来,他十分疲惫,情不自禁打了一个哈欠,含在嘴里的牙签掉了出来。赵知县一直暗暗观察着店主的举动,见此心中一定,问:“你嘴里是什么东西?”
店主老实回答:“是牙签。”
赵知县吩咐差役将那支牙签拿给他看,道:“这东西做得不错,给我去仿制一根。”然后,对差役使了个眼色。
差役会意,拿着牙签跑到当铺,对伙计说:“烟壶之事,你家主人已招供了,大人派我来取银烟壶,这根牙签就是证据。”
伙计知道这支牙签是主人的私物,便相信了差役的话,将银烟壶交了出来。
赵知县将银烟壶置于堂前,传唤李书生前来辨认,见李书生的描述与银烟壶分毫不差,便完壁归赵。
两方交手,就要看谁技高一筹。店主阴险狡诈,明显是有备而来。赵知县则直接将其扣住,先是用“疲兵之计”使其露出破绽,再乘势使用“疑兵之计”从伙计手中诈取关键证物,一套“连环计”真可谓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