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帝决定确立太子并禅让。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自然不想看到皇帝换人,但无奈乾隆帝主意已定,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
和珅让家仆送了一个玉如意给永琰,此时太子人选还未公布。和珅打听到了消息,便提前给永琰报喜,以示拥护。以此试探继任者对自己的态度。
永琰收下玉如意,表示非常感激,并盛赞和珅是大清的柱石,并写下一首《咏玉如意》送给和珅。和珅听家仆说了永琰的种种反应,认为永琰“不足以与我斗智谋”。
于是,和珅不再一味献媚,他开始派人暗中监视永琰。他的心腹吴省兰就被安排在永琰身边做事,时常翻看永琰的诗词作品,并监视永琰身旁是否有和珅的政敌,一旦发现便挨个解决掉,永琰因此而被孤立。面对和珅的步步紧逼,永琰似乎没有半点不高兴,他常常写下赞美和大人的诗词。和珅得知后,行事更加肆无忌惮。
乾隆六十年(1795年),永琰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永琰受乾隆帝禅位继帝位,即嘉庆帝。而乾隆帝则日渐衰老,一度吐字不清,只有和珅能够听懂乾隆帝在说什么。所以每当乾隆帝上朝时,和珅与嘉庆帝永琰便并立在两侧,乾隆帝的圣谕都要经由和珅之口传达给群臣。和珅权倾朝野,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掌控者。就这样过了三年,嘉庆帝不仅要受太上皇乾隆帝的压制,还被和珅排挤,但他毫无怨言。
嘉庆三年(1798年)腊月,乾隆帝开始卧病在床,正月初三便一命呜呼。乾隆驾崩后,嘉庆帝从傀儡变成手握大权的皇帝。嘉庆帝能自己决策的第一件国家大事,就是乾隆帝的国丧事宜,而这也是他处置和珅的最好机会。
正月初三当日,嘉庆帝便口谕和珅总揽太上皇丧仪。皇上这样的大事交给自己办,和珅自然志得意满,风风火火地筹备起来。随即,嘉庆帝又发下第二道口谕,安徽巡抚朱珪即刻进京。朱珪是嘉庆帝的老师,也是和珅的死对头。听到消息后,和珅火热的心瞬间冷静下来。他安慰自己,也许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帝只是想要扶持亲信的班底而已,毕竟总不可能在太上皇葬礼期间惩办自己。
却不料,到了正月初四,嘉庆帝下诏免去了和珅的一切职务,并要和珅去给太上皇守陵。这已经触碰了和珅底线,他试探着向嘉庆帝提出请假半天,回家换洗一番再来。嘉庆帝直接拒绝,和珅心知大势去矣。
正月初五,嘉庆帝顺理成章将和珅收监。正月初八,嘉庆帝下旨查抄和珅的家。正月十八日,和珅被押送回家,被赐悬梁自尽。
忍耐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在忍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慢慢积蓄力量,由弱变强。只要耐心等到合适的时机,所有的忍耐都会成为战胜对手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