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的“知己知彼”出发,吴起提出了“审敌虚实”,即先弄清敌人的情况,然后再决定打法。
如何“审敌虚实”?吴起有两个必做功课,一是派遣间谍侦察敌情。二是“占其将而察其才”,熟悉和掌握敌方将领的情况。
将领是全军的指挥中枢。兵家治兵,注重先选将而后选兵,有“将才难得”一说。《孙子兵法》更将懂得用兵的将领提到了掌控民众生死、主宰国家安危这一高度。
正如有人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提出的质疑:即便己方主将已经“知己知彼”,但若对方主将也能做到这一点,则己方未必就能达成“百战不殆”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己方若仍凭主观想象贸然出击,那就是蛮干乱来了。
吴起主张“审敌虚实”的核心,就是要了解敌方将领并观察他的才能,并据此确定作战方略。为此,他专门设计了一招“挑战法”:在作战前,派遣麾下勇敢的下级军官,带领由少量精锐部队组成的“斥候”(侦察兵)小分队,到敌营前佯装挑战。
一般情况下,敌人看到只有少量部队前来挑战,必会出营攻击。这个时候,小分队便奉命佯败撤退,引诱敌军追击。当然,以小分队的精锐程度,又做好了准备,敌人是无法轻易将其歼灭的,小分队很快就能将追兵甩掉,安全回营。
在敌人追击己方小分队的过程中,吴起就在隐蔽处暗中进行观察,重点看敌军的指挥是否有条理,军队行动是否统一迅速,将士作战是否勇猛,由此分析敌将的指挥才能和敌军的军事素质。
除了指挥才能的高低,敌将个人品质上的问题也是吴起破敌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吴起对此设想了不同的对策:
敌将贪婪而无廉耻之心,就可以用财物去贿赂。倘若这个敌将自身非常富有,并不缺钱,那么贿赂的效果可能就不那么显著了,但与此同时,此人也很可能会表现得骄傲自大。如此主将,必会遭到士兵们的怨恨,那么就可以设法离间,使敌军将士之间产生隔阂,则可不攻自破。
敌将轻率多变且没有谋略,可以与之打疲劳战,先困住他。这样的敌将,一旦遇到如此难题,必会在进退之间犹豫不决。士兵们一看,自己的主将都已六神无主,将更加不知所措。此时,就可以进一步施加军事压力,用威势对他们予以震慑,直到吓得敌军而逃。敌人逃跑,乃是意料之中,这时只需堵住易逃之路,留艰险之地设伏。敌军士兵在出逃时就已对他们的主将有轻视之意,内心也有了主动归降的想法,一旦在必经之路上被拦截,必会不战而降。
按照《东周列国志》的记载,此次进攻鲁国的敌将,是齐国大将田和。吴起通过“挑战法”察觉到田和有一定的指挥才能,同时结合间谍侦查所得的资料,又进一步了解到田和既不贪婪也不傲慢,更无缺乏决断的问题。
看起来似乎很难对付。不过再深入探究下去,就发现田和其实还有一个毛病:愚而信人。
所谓“愚而信人”,就是田和有时显得过于天真,容易轻信别人的言辞,尤其是他认为信得过的部下的话。
对于这样的敌将,吴起开出的专用药方是:诈而诱。
使用诈术,诱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