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孙子兵法》

孙武不仅是“兵以诈立”的总结者,同时也是实践者。他所写的《孙子兵法》,堪称军事谋略的入门教科书。从吴起的用兵轨迹来看,他在三年习兵期间,必定深入研读了《孙子兵法》。吴起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充分吸纳了其中的精华,这一点没有任何疑义。

从成书时间来看,《司马法》和《孙子兵法》一前一后。《司马法》中特别强调要排列步卒,说明当时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步兵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其重要性也已不容忽视。不过总体来说,《司马法》仍是车战时代的兵学,军礼、军令等在该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东汉班固在划分兵家派别时,专门将《司马法》纳入了礼部。

吴起在治军上基本接受了《司马法》的经验和理念,从爱兵到严明军纪皆如出一辙。战国时期已进入谋略时代,但也出现了负面效应,一些人过度使用诡诈之计,甚至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以致真正的“士”越来越少,几至“若无士矣”。在这样的形势下,吴起保持冷静,没有放弃《司马法》中的精华部分,实属难能可贵。明代宋濂因此认为,吴起的军事思想和司马穰苴一样完备深沉,吴起最终能够取得军事成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司马法》倡导堂堂之阵,讲究正而不诈,虽然书中也讲到了权谋之计,但并不把它视为获胜的必要条件,而只是作为不得已的变通之术,即所谓“先正后权”。

与《司马法》不同,《孙子兵法》一开始就把智谋视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开战前的“庙算”到行军宿营的安排,从两军交战时的临阵指挥,到间谍、天气、地形等各种条件的运用,《孙子兵法》认为都必须进行精细谋划,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重要的是,《孙子兵法》主张“兵以诈立”,凡是能够保证己方获胜的办法和思路,皆在其允许和鼓励的范围之内。

《孙子兵法》毫无疑问是谋略时代的产物,但孙武毕竟仍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当时所面对的主要战争是大国诸侯间的争霸战争,这些战争虽比春秋早期激烈,但与后来的战争相比,依旧显得温和,战场形势也没有那么复杂。这使孙武的思想中多少仍带有一点车战时代的理想主义气息。比如《孙子兵法》虽然承认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但同时又认为战争可以化解一切困难和危险,甚至还为此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境界。又如,《孙子兵法》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却似乎忽略了其中的一个悖论:如果敌方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那么最后谁能赢呢?

尽管吴起与孙武在时间上仅相隔百余年,然而已分别处于春秋和战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在吴起所处的战国,战争的规模、频率、持续时间和激烈、复杂、残酷程度,都大大超过了孙武所处的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动辄动员几十万人参战,战场上常见的情景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交战方稍有不慎,即有可能面临着覆军杀将、国破家亡的下场。

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对作战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客观上推动着以吴起为代表的新一代兵家,在继承孙子谋略思想的基础上做出自己新的发展和贡献。 djuzEJTDIRGUkqbnY45HIwCA8g6AGOWmtNc4NVhENmjrJG04FkhKJZabgoIkGr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