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易车为徒

由于战车部队一直被奉为各国军力的核心,其防护受到高度重视,连战车的驾马都普遍用铠甲进行保护,战车兵(车兵)自然更要穿着铠甲作战,因此这一时期的车兵也往往被称为“甲士”。

在春秋前中期及之前,甲士被认为是只有贵族或至少作为贵族远支的国人才配从事的职业。这倒也不仅仅是因为等级地位的差异,还因为车兵的技术含量很高,非一般人所能胜任。

要成为一名甲士,必须具备驾车和施射的专业军事技能:战车由马拉着在战场上飞奔,变幻不定,摇摇晃晃,普通人连驾驭都驾驭不了,更别提赶着马车杀敌了;战车互相冲击时,甲士的射箭技术非常重要,如果能够一箭射翻对方的车御(即负责御车的甲士),便能不战而胜,但要想在行驶不稳的战车中用弓箭精确射中目标,又岂是一件容易之事?

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自古以来,贵族(或国人)就必须熟练掌握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御”则是驾驭马车的技术。也就是说,只要是贵族(或国人)中的男子,一旦成年,便有望成为一名甲士。

相比之下,“野人”则很少有这种机会。虽然战车部队除了甲士外,还有由“野人”组成的徒卒,但徒卒只是服务于战车、辅助甲士的支援兵种。

按规定,战车在前面冲锋陷阵时,徒卒应在后面跑步紧跟,然而真正到了实战中,靠两条腿跑路的徒卒,其实很难跟上由骏马拉着飞奔的战车。在春秋早期的战争记录中,一般都只看到战车冲锋的场景,而很少能见到徒卒的身影。

只有一种情况下,徒卒可能暂时成为战场上的主角,那就是当战车部队打了败仗,被迫撤退时,通常战车要先撤,徒卒则在后面做掩护,竭力保护战车安全撤退。

甲士对自身的“射”“御”技能引以为傲,战车部队也以此作为他们打仗的法宝,但在吴国军队面前,这些技能全都失效了。

虽然战场设于平原地区,然而平原地区也非常广阔,并非全都是平地,其中亦不乏丘陵险隘、水乡河泽。如果与齐军交战的也是战车部队,当然就不会去那些地方,但吴军以步兵为主,步兵灵活,以轻疾见长,他们会主动转移到这些地域,并将所有这些战车的畏途全都变成他们畅行无阻的坦途。与此同时,即便是在平地上,具有丰富步战经验的吴军也会深沟高垒,建立防御阵地或要塞,给战车的前进和作战制造障碍。

此仅一点,战车打步兵,就只能按照《六韬》“1:40”,甚至更低的比例计算了。

进入战国时代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军事装备也不断更新迭代。吴越地区的武器铸造工艺更是在此时达到了巅峰,近身格斗武器如剑、戟,远射杀伤性武器如弩,皆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准。吴国将这些武器广泛用作步兵的制式装备,并在战争中大量使用。

所有步兵武器中,弩堪称是对付战车的神器。弩由弓发展而来,相较于弓箭,弩的准备时间更长,因为弩的张弦装箭与纵弦发射被分解成了两个单独的动作,故而并不适于车兵使用,但这个缺点对于步兵来说却并不碍事。最重要的是,弩装有控制装置,与弓相比,新兵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只要熟悉一下基本操作即可上手。国野界限被打破后,军队逐渐开始平民化,步兵多数都是没有受过贵族教育的“野人”,他们或许不会驾驭马车,但弩却拿起来就能用。

弩的最初发明者是惯于射猎擒兽的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的一马平川不同,南方草木荫掩,猎手藏于暗处,悄无声息地张弩以待,更能收到奇效,因而,弩最初很可能就是为了便于在丛林中伏击野兽而创制的。弩的特点也正好与之相应,它可延时发射,而无须像弓箭手那样,在张弦的同时就必须瞄准。这样的设计,显然有利于射手捕捉射击时机,对于水平一般的射手而言,命中率比弓还要高。另外,与弓只能用手臂张弦不同,弩还可以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来张弦,所以强度也比弓大,进而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

使用弩的步兵就是弩兵,在与战车对峙时,步兵部队通常会以弩兵列阵,利用弩延时发射的特点,分组轮番密集连续射击。如此便可以有效地遏制战车的冲突,倘若能够依托复杂地形或防御阵地,其威力还会更大。

战车的冲击一旦被遏制住,在战场上的处境将会非常尴尬和危险:远战,战车的目标大,很容易成为弩兵的靶子;近战,不惯于步战的甲士和徒卒也未必是精于此道的步兵的对手——在艾陵之战中登场的吴军步兵,其剑矛之锋利天下闻名,更有精锐部队“利趾者”以及三千越甲,打起仗来以一当十。

艾陵之战不仅打垮了不可一世的齐军,而且其过程和结果还给所有北方诸侯国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车兵与步兵的价值。曾经被认为威力无穷的战车,在实战中却暴露出缺乏灵活性、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极大的弱点;车兵的选拔训练极其严格,不是掌握驭马技术、擅长射箭就行,还有年龄、身高的要求,这使得车兵的兵源供给和补充都非常受限;制造战车不仅费用高昂,而且过程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和众多工匠进行协作才能完成。此外,一辆战车仅仅战马一项,给养的消耗量就很大,这还不包括甲士和徒卒所需的粮草;战车一旦在战争中损耗,很难立即得到补充。

相比之下,步兵在所有兵种中适应性最强,无论是野战、围城战、要塞战,还是单独对抗车骑,都能应对自如;步兵兵源充足,理论上,一个国家只要需要,其国内的所有成年男子都可征为步兵;步兵成本最低,在战争中对给养的消耗也相对较少;步兵在损耗后可以很快得到补充,必要时,配备简单的武器就可投入战斗。

大家醍醐灌顶,于是,一场军事变革在中原地区迅速展开,各国纷纷减少战车的使用,增加步兵的比例,此即所谓的“易车为徒”。 yiPFG7zGI2cCEtihK5icuz+cNjyNJ1xNEyJ1O4mzeBVJSguJsLF65Kb6xMEui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