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车

就在鲁国这边因为吴起妻子国籍的问题而猜疑吴起,导致他无法就任之际,那边齐国的战争机器已经隆隆开动,且来势凶猛,一出手就迅速拿下了莒、安阳两地。

消息传来,举国慌乱,从鲁穆公开始,大家都眼巴巴地瞧着刚刚靠“杀妻求将”才得到三军指挥权的吴起,指望他能创造奇迹,挽狂澜于既倒,带领明显弱于齐军的鲁军顶住对方的攻势。

吴起则胸有成竹,他早已研究过齐鲁双方的军情,认为只要能够充分发挥鲁军步兵的作用,战胜的希望就已经达到了五成。

从西周到春秋,最主要的战争形式都是车战,车兵是战争中当仁不让的主力。当时的争霸战争,作战双方以排列整齐、密集的车阵对垒,并通过战车集群间的相互冲击来决出战争的胜负。

中原大地上,金鼓雷鸣,旌旗招展,战车纵横驰骋,上演着一幕幕威武雄壮、惊心动魄的车战场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煌煌战车不仅成为军容的标志,更成为了国威的象征。《六韬·虎韬·军用》中在论及攻守的武器装备时,排列在最前面的不是戈矛刀斧,而是各类战车,并高度评价战车“能够冲破坚固的敌阵,击败强大的敌人”。

以战车多寡作为衡量一国军力的重要标志,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通行做法。春秋前中期,各国出兵征伐,使用的战车数量一般为数百乘,称“百乘之国”。而到春秋晚期,实战用车数量已经达到了上千乘的规模,因此这个时候的大国常被以“千乘”来指代,鲁国就曾被称为“千乘之国”。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争相扩充军队,军队数量大大增加,战车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千乘”之外,更高级别的“万乘”及“万乘之国”便应运而生。至此,“千乘之国”都只能算作是中等国家或曰次国了,“万乘之国”才是大国,齐、晋都是这样的超级大国。

先秦战车犹如现代的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中国象棋的对弈中,满盘飞杀、攻击力最强、对全局胜负关系也最大的就是“车”,这其实就是对先秦战争客观状况的一个生动反映。

战车运动速度快,机动性强,发动冲锋时,其撞击碾压的破袭力之大,往往能对敌人的军阵施以摧枯拉朽般的打击。战国时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曾这样形容战车:“以锥形阵势快速发起攻击,战斗时如同雷电般迅猛,撤退时则像风雨过后一般迅疾消散。”

战车的优点固然突出,但缺点也很明显:战车无论驾两匹还是四匹马,都是一个庞然大物。车体并不算太笨重,然而由于占地面积大,所以只有在开阔地上才能纵横驰骋,其作战范围也多被限制于平原地区。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一旦中原各国军队脱离平原这一“舒适区”,进入较为复杂的地域,其战车优势便会大打折扣。

在《六韬》中,有一段周武王与姜太公的对话。周武王问姜太公:“两军对垒时,车兵和步兵在实力上成何种比例?”太公回答说:“在作战双方兵力相当,而且列阵对峙的情况下,通常一辆战车可以击败八十名步兵,但如果是在险峻地形交战,一辆战车便只能抵挡四十名步兵。”

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时代,中原国家都不得不与生活在境内或周边山地的狄戎部落作战。山地也就是《六韬》所称的“险峻地形”,倘若狄戎部落的步兵肯正面与中原车兵交战,后者倒也还能凭借“1:40”的比例战而胜之,然而狄戎多凭恃山地,跟中原的战车部队打游击战、运动战、奇袭战,在这种情况下,战车往往会显得无能为力,难以应对,这也是卫国曾被狄族两次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狄戎部落的威胁还未能完全动摇战车的地位。真正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事件,是南方两个大国的崛起。

这两个大国,就是吴国和越国。它们位于长江下游,原先与狄戎部落相似,只擅长步战。后来,晋国与吴国结盟,晋国派遣人员南下至吴国,将制造战车以及车战阵法教授给了吴国。这些战术随后才在吴越两地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即便如此,由于吴越境内除山地外,还多湖泊、河川和沼泽,战车遇到地形崎岖不平、地质松软泥泞的山地水泽就难以推进,尤其是在沼泽地带,战车极易陷入,因此,两国仍以步战为主。

吴国先是在吴越交锋中打败了越国,其后吴王夫差又在子贡的游说下北上伐齐,直接闯入中原各国所处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于是便有了艾陵之战。

艾陵之战可以被看作以步兵为主的南方国家与以车兵为主的北方国家的首次对决。吴王夫差北上时,征调了全吴九郡的兵力,共计十万大军,再加上已沦为其附属国的越国的三千越甲,总兵力是十万三千人。齐国投入这场南北大战的兵力也达到十万,吴军只比齐军多出三千人。齐国是北方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要击败乃至全歼远道而来的吴军本应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然而实际战况却令人大跌眼镜——齐国一败涂地,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仅有少数残兵得以逃回国内!

观战的一众北方国家简直要把下巴都给惊掉了,他们这才意识到,即便是在正面战场上,步兵同样拥有打败车兵的能力,仅仅依靠车战就能制胜的观念已经落伍了。 qdCFoa6YCXdioyeAgEoa58EaCuMZrUuwO3Fx5CXnTQLsfNL1jCcZPsaNlS043D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