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与黑》标题里的“红”与“黑”具有多重隐喻和象征,其中之一认为“红”象征着爱情,“黑”则象征着阴谋。与家族包办的前一次婚姻相比,吴起的这次婚姻是他自主选择的结果。西汉刘向《别录》记载,曾申教授吴起《左传》,而吴起又将这部经典教授给了自己的儿子吴期。当代学者孙开泰先生分析史料后认为,吴起在卫国所休之妻并没有为他生儿育女。吴起从卫国出逃时,只是孤身一人,因此可以推断吴期就是田氏所生。
吴期是文献所记载的吴起的唯一后代。在田氏之后,吴起终生未再迎娶妻妾。中国古人通常不用“爱情”,而用夫妻之情来描述婚姻,从这些情况来看,吴起与田氏之间显然存在着相当深厚的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或许,正是同在异国他乡的处境和遭遇,让吴起夫妇得以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感。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吴起与田氏的结合,才似乎更像是一场“爱情与阴谋”的交织:吴起终于拥有了自己选择的婚姻和妻子,但由于田氏的特殊身份,命运从一开始就已经设下了足以毁灭他们幸福的阴谋!
在《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本是一个帅气、聪明的年轻人,有着一颗向往自由、平等的心,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黑暗现实,却击穿了他的所有理想。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生活状况,导致于连一步步变化,直到变成了“黑”的代表。
这是“红”与“黑”的另一种深刻隐喻。当吴起被命运所设下的“阴谋”所诱,陷入无路可走的死胡同时,随着他的拼命挣扎,困兽犹斗,其处世风格的阴暗面也完全暴露出来:先前在其内心深处所有被压抑的复杂情感和不良欲望,此时都如同恶魔一般冲出了牢笼,并被自觉不自觉地转移和投射到了可怜的无辜者身上。
田氏死在了吴起剑下!
这一幕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史无详述。孙开泰先生构想了一个场景:吴起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剑指其妻田氏的胸膛,但却犹豫不决,难忍下手。就在此时,田氏主动迎上去,将剑刺入自己的胸膛,死在了吴起面前。
这个近似于虚构小说的场景,自有其合理之处:于吴起,他再怎么“黑化”,也不是天生的恶魔,突然要他拿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刀,岂能真正做到心硬如铁?于田氏,她知道一生失意对吴起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精神上的死亡。再者,到了这种程度,自己的家庭以及自己在鲁国的日子都不会好过,与其如此,不如成全丈夫的理想和追求,给丈夫、儿子和家庭一个好的出路。
然而,不管他们作何选择,最终都走向了同一个不幸的结局。
这就是“杀妻求将”。因为此事过于惊世骇俗,直接颠覆了吴起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故而很多人都选择不相信。有人把吴起“休妻事件”与“杀妻求将”联系起来,认为吴起休掉的妻子和“杀妻求将”中的妻子是同一个人,吴起是休妻而并没有杀妻。就连孙开泰先生虽然接受了《史记》所记吴起“杀妻求将”的基本史实,肯定了此事的真实性,但他把吴起杀妻的举动描写成被逼无奈之举,并且认为“杀妻求将”的内在逻辑有些不合情理。
有的研究者指出,《史记》记录吴起“杀妻求将”中的“杀”,是一个口语化的情态动词,在汉语的具体语境中,其含义是极为复杂的。“杀”未必一定是通常意义下持利器比如说剑,将某人杀死,也可以指某人极度的、死一般的痛苦。
元关汉卿《窦娥冤》描写窦娥即将被行刑,相依为命的婆婆在刑场看到她时,痛不欲生地哭唤:“孩儿,痛杀我也!”古代社会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多,比如当母亲面对失足被捕的爱子时,会悔恨交加地哭喊:“你可杀了为娘!”这些地方的“杀”显然都不是杀死之意,而仅仅是形容情感上的巨大打击。
这部分研究者认为,《史记》的“杀妻求将”只是对一种结果的陈述,即田氏因吴起“求将”而死,具体情境有多种可能,有可能她是怕自己会妨碍吴起被重用而自杀,也可能是因齐鲁交战而被陷害致死,反正都不是吴起下的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