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齐国即将伐鲁,鲁穆公大惊失色,即刻点兵点将,进行备战。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点将”,即确定统兵大将的人选。
鲁穆公属意于吴起,满朝文武也无人能对吴起的才能提出异议,但最后却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让他率部迎击齐国,靠得住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家就都犹豫了,连鲁穆公也变得踌躇不决起来,不再坚持任用吴起。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涉及的吴妻,虽然也是齐国女子,但与“休妻事件”中的“齐女”已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吴起在鲁国所娶的第二个妻子。而且,她恐怕也不是一般的齐国民女,否则便不至于有人把她和吴起的婚姻关系上升为政治事件,借以对吴起进行排挤,包括鲁穆公在内的众人亦不至于立即对吴起产生警觉和怀疑。
显然,吴妻应该是一个颇有分量的人,她的存在,足以引起鲁国各种复杂势力的关注和角逐。然而,在《史记》等文献中,对吴妻的记载极少,连她究竟姓甚名谁都不清楚。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基于史实编写的小说,书中讲到,齐国大夫田居来到鲁国,发现有个鲁国人非常好学,田居很是赞赏,遂与之交谈讨论。此人滔滔不绝,见解独到,田居更加欣赏,遂决定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取信于对方,会互相交换人质,称为质子,这也是当时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通行规则。人们推测,当时来到鲁国的田居很可能就是一位质子。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具备足够分量,以及地位和血统尊贵的贵族甚至是王子,才有资格被送到别的国家做人质,而在“田氏代齐”的齐国,够级别作为质子被送往鲁国的,只可能是田氏成员。
据此推断,吴妻就是田居的那个女儿,她被田居许配给了吴起,并因此留在了鲁国。吴起才华横溢,自不待言,而按照吴起出身“没落贵族后裔说”,以及比照吴起前妻的家族背景,田氏选择同样出身名门且已跻身鲁国大夫之列的吴起作为姻亲,也就不难理解了。
质子及其后代在别国的处境通常都不坏,除人身自由会受到一定限制外,人身安全通常都有保障。然而,一旦两国邦交断绝,发生战争,他们的境遇就惨了,很可能面临被抓甚至被杀的危险。
随着齐国即将大举进攻鲁国,田氏和她的丈夫吴起便都成了“里通敌国”的重点怀疑对象,更别提让吴起挂帅出征了。
如同现代人坐过山车一般,吴起的心情瞬间冰凉。他非常清楚,如果这次失去登坛拜将的机会,他在鲁国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他将被打回原形,即便拥有再多的知识和再高的才能,亦将永无出头之日。
再一次,吴起没有了任何退路,他面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现实环境所扼杀,在流亡中消沉,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要么,冲破一切束缚,为人所不能为之事,重新获取建功立业的机会,从而实现誓言,有朝一日荣归故里。
吴起身上的进取性人格以及潜意识毫不犹豫地指引他选择了后者。
事实上,母亲去世而誓言未成,自己又被毫不留情地逐出师门等不堪往事,虽然从未能够在精神上打垮吴起,但它们对吴起内心所造成的痛苦和挫折感却也从未消失,只是被吴起深深地压抑于心底而已。一天天过去,这些情绪又逐渐固化为痛苦的回忆和体验,并藏于吴起的潜意识之中,伴随着他的人生和奋斗经历。
这一阶段的吴起,就奋斗意志而言,堪称无可撼动的铁人。若是放在灯光下,你可以说他是历经磨炼之后,使自己的奋斗意志得到了极度强化,而这实际上也是古今中外很多名人传记中常常宣扬的光明面。可是若细细分析这种奋斗意志的形成过程,恐怕其中亦可能混杂着令人不寒而栗的黑暗面。吴起即是如此。
吴起的奋斗动力,本就是由光明与黑暗交织而成。对他来说,追求功名就是活着的意义,哪怕死亡即将来临,只要一息尚存,他也绝不会停下追求功名的脚步。与此同时,一旦有人成为自己奋斗进程中的障碍,他也会痛下决心予以清除,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