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兵学新秀

这是一个充满杀伐与阴谋的时代,但也正是这样的时代,给希望有所作为的人创造了腾跃而起的机会。

作为吴起的母国,卫国在春秋初年即外患不断,而且屡次被打败。每次打了败仗,卫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都会受到很大创伤。除此之外,卫国常常还要支付战败赔偿,这也成为卫国经济的一大负担。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吴起,自小就爱好军事,喜欢使枪弄棒,爱读兵法一类的书,总是幻想着有朝一日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杀敌建功。《史记》指出吴起在卫国时即“好用兵”,《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也说他的志向是“欲与万乘(代指君王)致功”,意即吴起不仅在政治上,还要在军事上有所作为,通过辅佐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在凭借法治诚信理念和学儒入仕的尝试都相继碰壁后,吴起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重新捡拾起了年少时的兴趣和梦想。

吴起跟随谁学习兵法,《史记》等史书都没有提及。有人说是鬼谷子,还有人说是石申,但鬼谷子、石申均生活于战国中期,不可能穿越回来教授吴起。根据当时吴起被逐出儒门后的境遇推测,最大可能是他并没有明确的师父,主要就靠研读兵书自学。一定要说他的师承,那就得归功于有兵书传世的孙武、司马穰苴等人了。事实上,日后吴起无论是用兵还是自己著作兵法,其中都有《孙子兵法》《司马法》的影子。吴起受到孙武、司马穰苴的影响并吸纳其兵学思想的精华,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他们之间所生活的时代,虽然相差百年之久,但就传承而言,却与现实中前贤与后辈、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无异。

吴起本身即有非同一般的军事天赋,加上勤奋刻苦,好学深思,因此进步神速。三年后,当他结束学业时,便迅速引起了齐、鲁兵学界的瞩目,吴起也以一位兵学新秀的形象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时的鲁国,军事人才十分匮乏。周朝礼乐制度的核心是“尊尊亲亲”,即尊重本族的贵族和大宗,亲近自己的家族。鲁国在各方面都秉承周礼,连选拔人才也不例外,因此鲁国的高官大多出身于尊贵的世家大族。

除了“尊尊亲亲”的原则,鲁国人还坚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自首代国君伯禽立国以来,鲁国一直由伯禽的后代所掌控,异姓之人往往被排斥在外。孔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在鲁国属于“异姓”,以致长期受到排挤,始终没能得到重用。因为郁郁不得志,他才不得不周游列国,到处游说。

鲁国的这种情况造成许多人才无法进入国家的政权体系,进而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相对而言,鲁国政治人才虽然也匮乏,但毕竟还可以从三桓等世家大族内部涌现和挑选,最缺的就是军事人才,因为当时没有哪个世家大族是专门传承和培养将才的。

在“曹刿论战”的篇章中,曹刿被认为是平民。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曹刿和吴起相似,并非平民,而是家道中落的没落贵族后裔。当时鲁国情况危急,曹刿是靠自荐才得以担任将军,指挥鲁国与齐国作战,并赢得长勺之战的。然而即便如此,曹刿最终也没能继续留在鲁国高层。

不过话又说回来,再保守僵化的体制,在内外部双重压力下,也不可能完全无动于衷。事实上,在吴起入鲁时,鲁国政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鲁穆公以明君的姿态登场,在他的努力下,鲁国终于结束了三桓近三百年的专权局面,鲁穆公也得以全面恢复了早已失去的君权。

摆脱权臣束缚后,鲁穆公励精图治,一改以往只从贵族和同姓中挑选人才的弊病,开始任人唯贤。一方面,鲁穆公积极任用儒家学者,连太后去世,都会就相关礼制如何处理向曾申请教,另一方面,他也致力于加强军事国防,为此,他打破了鲁国“重文轻武”的传统,积极选拔和起用军事人才。

吴起就这样进入了鲁穆公的视线。鲁穆公当然了解吴起的过去,但他更知道如今鲁国实力越来越弱,时时面临着被其他国家进犯乃至吞噬的危险。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其他都不重要了,谁能够振兴和保卫鲁国,就得用谁!

后世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宣布凡是平时名声很差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拥有治国和用兵打仗的才能,一律可予以重用。鲁穆公此时抱有的也正是这种想法。

吴起在随曾申学习儒术时,就受到其老师的垂青,曾申曾亲自教授其《左传》。尔后吴起自学兵法又卓有成效,像他这样文武兼备、军政双优的人才,在鲁国实不多见。

鲁穆公决定大胆起用吴起。吴起由此进入仕途,成为鲁国的一名大夫。 DWGZlFS0jsNEcVjlEflOyLK1myhH89Sge0hst2ZBNz2WF18GLUZ84krMr2xGtHY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