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儿童心理治疗师们究竟有怎样的魔法,可以洞悉孩子们微妙幽深的心灵世界?
相信这是盘旋在许多儿童心理行业的专业人士、家长、老师、社工,及心理学爱好者们心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简单到完全不像什么玄妙的方法,那就是:观察。
今年是我在英国接受儿童心理治疗博士项目训练的第三年。倘若需要在英国成为儿童心理治疗师,各个博士训练项目在申请阶段最为看重的就是候选人与“观察”有关的经验。过去五年,我在英国的志愿者家庭中完成了长达两年的婴儿观察,一周一次60分钟,见证了一个孩子从0—2岁的成长历程;在英国本地的一所幼儿园完成了8个月的幼儿观察,一周一次60分钟,见证了一个孩子4—5岁的“魔法岁月”;此外还参加了一年的“工作讨论小组”(work discussion group),与各种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打交道的工作者们深度交换彼此细微的观察与思考,以达成对孩子内在体验的更多理解。以上这些都是在开始儿童心理治疗博士训练之前强制要求完成的观察式训练。
你也许会问,“观察”到底是什么,是坐在那里看着就行了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关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陪伴也是一种疗愈:从家庭到现实世界的幼儿观察》一书中可以找到。本书的两位编著者是英国儿童心理治疗行业的元老级人物,在“观察”这件见微知著的事情上深耕了四五十年,并以“观察”为工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儿童心理治疗行业的新生力量。
本书涉及的观察对象主要为不同文化背景下2—5岁的幼儿。犹记得2019年时,我曾在伦敦东北部的一所幼儿园持续观察了一位4岁小女孩,每周我“潜伏”在教室与操场观察这个孩子的一举一动时,经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偶像珍妮·古道尔博士。古道尔博士是研究黑猩猩行为与情感的先驱,她在非洲丛林里一待就是几十年,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尽可能不打扰的情况下静静观察黑猩猩族群的各种行为及情感表达。她的研究领域看似是动物行为学,其实也为儿童心理领域带来了许多灵感与理论依据。例如古道尔博士曾观察到,黑猩猩幼崽在正式学会一些独立生活的技能之前,往往会有几天特别黏妈妈,像是回到了一个小宝宝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精神分析学界被命名为“退行”(regression),在儿童发展理论学界则被命名为“触动点”(touchpoint),大致含义是指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在实现情感与行为的功能飞跃前,都需要“以退为进”,通过行为倒退的过程积累一定势能,再朝前发展。这样的发现在神经科学层面尚需时日找到缘由,但这种现象本身则是通过“观察”这种朴素而伟大的工具实现的。
“观察”作为一种工具在儿童心理治疗行业由来已久。二战时期,儿童心理治疗行业的鼻祖安娜·弗洛伊德女士在伦敦成立了战时托儿所,专门收容因为战乱而被迫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在那个没有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年代,她与自己的同事们靠着“观察”,手写了几千张卡片,详细记录了孩子们的发展过程。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认知、情感及行为发展,在那样一个成年人对儿童内在世界还所知甚少的年代,“观察”为人们尊重与理解儿童发展打开了一扇新大门,例如一个孩子从全然沉浸于自我之中的婴童态,发展到能够与他人建立合作与友情的成熟态,究竟需要经历哪些发展过程?以“观察”为研究工具的儿童心理学家们并不满足于天马行空式的理论假设,她们更注重“眼见为实、脚踏实地”的反复验证。在当代科学主义的冲击下,“人”本身作为研究工具的价值经常被低估,但就如同一个人无法带着脑成像仪与显微镜去谈恋爱一样,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里必不可少的一条路径正是基于自我的“观察”。
写这篇序言的前一天,我与自己的儿童心理治疗个案督导讨论着一个工作中的场景,我们花了近一小时,逐步思考与分析着一个孩子在工作中呈现出的无意识动作:ta在一节咨询中途拿出了一块泡泡糖,放入嘴里咀嚼并试图吹出泡泡。这个过程前后持续了约半分钟时间,而我们则花了近40分钟讨论这个只需要用几个汉字就能概括的行为。例如:当孩子掏出泡泡糖之前我们在聊些什么?ta掏出泡泡糖的时候有表露出犹豫吗?ta有没有试图观察我对ta拿出泡泡糖的反应是如何的?当ta咀嚼泡泡糖时,是轻轻地咀嚼,还是用力地咀嚼?ta是如何对待泡泡糖的包装纸的,是揉成一团丢入垃圾桶还是铺平放进自己的衣兜?当ta吹泡泡不成功时,看起来是怎样的情感状态?当ta真的吹出一个泡泡的时候,又是怎样的?ta会得意地望向我,还是假装我并不存在?当泡泡破了的那刻,ta会有何反应?
光是上面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也许就足以把“吃泡泡糖”这四个字扩充成一篇四百字的小作文,而如果结合孩子的具体个案背景,也许能体会到的内涵就更加广阔了。例如把泡泡糖吹成泡泡的场景,像极了一个孩子在哺乳时的状态,如同含着妈妈圆润香甜的乳房(也许一个孩子无意识层面在思念喝奶的感觉?)。但泡泡糖与真实的乳房不同的地方在于,泡泡是虚空的,里面并没有真正的乳汁(经历“假”的乳房对一个孩子而言是怎样的体验?)。在泡泡破裂的一刹那,有时候它们会沾到孩子的口鼻上,让人有短暂的无法呼吸的感觉(即使是被哺乳的婴儿也会有被压到透不过气的感觉,象征层面上也许那是一种与母爱相伴相随的窒息感?),清除“残骸”的过程又经常会带来一些黏腻不清的体验(象征与母性个体的纠缠?),上述任何一项描述,都有可能对应着这个孩子在母婴关系或其他养育关系中的人际表征体验,哪怕在此并不涉及这个具体的孩子曾经历过什么,但这些精神分析式的自由联想早已在各位读者的脑海里铺开一张画卷,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图景。
如果你读完上面的两段话,感觉十分好奇,那么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你可以通过20余位儿童心理治疗师精彩绝伦的观察体验,从不同维度感知与学习如何利用“观察”这种朴素而强大的工具来理解幼儿,无论是在家中、幼儿园、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
当然,你也可以从中见证,当一个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被周围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观察时,内心可能会是怎样的体验。就如同书名所透露的,那经常会带来一些疗愈。当一个孩子能被他人所“好奇”时,这种不侵入的、温和的体验,最终也将被孩子内化为自我功能,最终形成一个观察式自我,在面对人生各种风吹雨打时,能够站在一个“观察者”的位置上去耐心思考:我究竟在经历什么?
“观察”是种动人的工具,那意味着“我在你的眼睛与心里占有一席之地”,在某种程度上,那甚至非常浪漫。想要更深层次体验这份“浪漫”,那就翻开这本书吧。相信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不仅仅会帮助你更好地“观察”幼儿,更能开始用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
严艺家
心理博主
伦敦大学学院(UCL)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博士候选人
一个热爱“观察”的人
2024年12月8日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