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吉等(Pleeging et al.)指出希望和主观幸福是多维概念,包括情感(例如预期和倾向)、认知(例如期望和满足)和动机。他们基于元分析(meta analysis)和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美国人口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期望与主观幸福感的所有维度只有微弱的相关性,而认知和情感与希望的相关性要强得多。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些关系中,积极期望的消极因素——只是认为未来事情会是积极的——并不比拥有更积极的希望倾向更重要。(2021)事实上,下文讨论的许多其他有关希望的文献都表明,希望与更好的未来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由一种能动性意识而不仅仅是积极的、有时是天真的乐观主义来区分的。
比阿特丽斯·施兰克与合著者们(Beatrice Schrank and Coauthors)总结了关于希望概念的有限的文献和现有知识及其在精神病学中的临床和研究意义。他们指出希望的定义缺乏明确性,同时隐含的共识是希望(或重拾希望)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恢复至关重要。他们提出,未来需要基于观察和干预进行研究,以加深我们对希望为何在这一过程中如此重要以及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解。(2011)也许并非巧合,近十年来,新兴的幸福科学一直在通过采取干预措施来增加希望,特别是对于陷入困境的社区和失去希望的人群(参见第五章中的例子)。
泰勒·范德威勒和加拉格尔等(Tyler VanderWeele and Gallagher et al.)指出,积极心理学的早期支持者——最著名的是理查德·斯奈德(Richard Snyder)——开始将希望概念化为一种积极的、使人们能够坚持实现目标和迈入理想道路的动机。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他们阐述了希望通过各种社会心理作用(例如情绪调整、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目标感、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与长期健康结果具有显著关联。
相反,低水平的希望或绝望与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较高风险呈正相关(绝望现在被用作抑郁症评估的一个项目)。
根据美国健康和退休研究的数据(样本量12998,平均年龄为66岁),他们发现更强烈的希望感与更好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指标相关,例如全因死亡率风险降低、慢性病减少、癌症风险降低、睡眠问题减少、心理更健康、心理困扰更少、社会幸福水平更高。
特拉维斯·利伯特和布鲁斯·威迪克(Travis Lybbert and Bruce Wydick)是少数将斯奈德方法融入其研究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们也关注希望的能动性以及通过不同途径来寻求更美好未来的能力。他们将希望融入为意愿(目标)、能动性(自我效能感)和变革途径,并重点关注帮助人们摆脱极端贫困的干预措施。(2018)
艾伦·派珀(Alan Piper)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他没有关注希望与未来结果的因果关系,而是根据德国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研究乐观(和悲观)与当前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联系。他发现,即使控制了结婚/离婚和孩子出生等预期事件的变量,以及个人固定效应,对未来的乐观情绪和当前的生活满意度之间也存在很强的联系,悲观情绪和较低水平的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更强。(2022)他的发现符合直觉,因为那些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是积极的,甚至比现在更好的人,可能有很高的生活满意度,同时他的发现表明,人格特质也在发挥作用。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以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第二种观点,他们认为意愿(这是上述希望定义的组成部分)与广泛的人格特质相关,但又不同。后者包括自尊、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和自我效能感等。研究表明,与智商等流体智力指标相比,人格特质更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并在中年时期与环境相互作用。
反过来,这些人格特质也可以像认知能力指标一样预测未来的结果,例如受教育程度、健康和劳动状况。
赫克曼和考茨(2012)使用“人格特质”一词来描述无法像智商那样可以用抽象推理能力衡量的属性。这些属性有很多名称,包括软技能、非认知技能、性格和社会情感技能。这些不同的名称意味着不同的属性。“特质”一词暗示着一种永久性,也可能暗示着一种遗传性,而术语“技能”和“性格”则表明它们是可以习得的。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认知和人格特质都可以在生命周期中发生变化,但通过不同的机制在不同的年龄发生变化。心理特质(包括希望)直到生命的后半段(中年)才会发展,而智商在二十多岁之后就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然而,赫克曼和考茨还指出,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关于人格特质在决定结果中的作用的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更深层的偏好或目标的作用,这些偏好或目标也可以被视为特质。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某些特质,例如责任心。根据这种观点,特质是通过实践、投资和习惯而形成的,而这些特质又受到激励的影响。在各种情况下所表达的特质的明显稳定性可能是目标和激励本身稳定性的结果。解释投资内生性的研究(如教育领域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教育、认知和人格特质对结果的因果影响。因此,人力资本成果至少部分是内生于希望等人格特质的。
他们在实证研究中以“五大人格特质”为框架,即责任心、随和性、对经验的开放性、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虽然这些在生命历程中基本上是稳定的,但它们可能会受到经历、养育方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调查中使用的特质——例如乐观、自尊、努力工作的信念、精神状态、不耐烦和交友能力——具有这五个特质的许多元素。
瑞昂和格里森(Ryon and Gleason)关于控制点的一些相关研究表明,控制点也在生命历程中不断演变。他们还发现控制点与积极的健康行为呈正相关,并且可以预测不良的身体症状。(2014)这些结果为从社会学习的角度研究个体控制感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证据。研究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将控制点视为个体状态和特质层面构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