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体的确定性

在求爱中,第三种确定性的创造机制,蕴含于情感经由信物、礼物所组成的物质世界而被客体化的过程之中。情感虽然拥有传奇般的力量,却苦于自身流动性太强、太不稳定。在前现代的求爱行动中,交换(各种不等价值的)礼物和信物是对双方意图的标记和确认。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它表达了自我的内在性,而在于礼物能约束一个人的意图和情感。历史学家约翰·吉利斯(John Gillis)曾谈道:“[礼物的]给予者的意图与礼物是否具有约束力大大相关。” [1] 各种客体对于将关系客体化的过程来说意义重大,也就是说,客体对于记录关系的进度,确定关系的节奏,标示关系的开始、发展和立约等不同阶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举一个英国的习俗为例:求爱中的男女将一枚三便士的硬币一分为二,各持一半,作为代表双方约定的信物。如果求爱的过程终止了,双方都必须把各自所持的半枚交回来。 也就是说,情感是在礼物赠予所创造出的实体化的物质性框架之内被组织起来的;情感获得了一种本体的客体性,而这种客体性源于关系被转化为客体的事实,这一事实使得情感拥有了实体的形态,变得客体化而外在于主体。安东尼·特罗洛普有另一部小说《你能原谅她吗》( Can You Forgive Her ),其中的女主角艾丽斯·瓦瓦索尔虽然与自己的表哥乔治订婚了,却没能让他看到任何爱的表示和关心的迹象。乔治对她表现出来的漠然很是生气,于是冲进她的房间,找到了某件东西,然后拿走了它,就好像那个物件可以替代她拒绝表达出来的情感,或这样做能多保住一点她对他的婚约一样。“人们相信礼物拥有魔力,所以送出一缕头发、几件衣服,哪怕一个吻,都是把自己置于另一个人的占有之下。” 约翰·吉利斯对此进一步解释道,人们为了确定一个人是随便玩玩地勾引,还是真心地追求,大量使用了各种中介,作为对方言辞和行动的见证 ;这些客体和见证之物构成了一个系统,将承诺、意图、言辞和感受铭刻或固定于其中,并将情感从主体的内在带到可以被双方和世人看见的公共世界中来。人们在这个公共世界中给出同意,就是把朋友转化为恋人,把恋人转化为未来的配偶。这表明,关系是通过礼物交换和物证的客体化系统操演性地建立起来的,而非经由主体内省(subjective introspection)和情感表达而建立。如果一个人终止了婚约,那他多半会退回或者送还原来收到的礼物,这说明客体交换的经济是有约束力的,因为它铭刻于外部世界中,从而使情感转化为有形实体,因而不那么脆弱易变。

[1] John R. Gillis, For Better for Worse: British Marriages 160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33. DjGt2GR5+hE+7AWHITXvcv25mklZod5H4fxRXuFY3l38zD5iv+kK6E6Vqh9NvP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