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不是思考,也不是停止思考,而是要觉察一直都在的东西。我们的心灵在最初往往都是混杂纷乱的,充斥着贪欲、愤恨,以及爱意与热情,如果我们想要去捋,那必然是总也捋不顺的,反而还容易让我们陷入各种情绪里,无法解脱。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觉察。
觉察,需要专注冥想,仔细观察、思考所有的情绪和想法。身心静止,打开思想,不要沦为思绪和情绪的奴隶,只是做一个旁观者。觉察当下,关注此刻的自己,进入显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不要急着开始探索。静待心神安定,再开始观察。
在想象中觉察、修行,不仅能洞察自我,还能改善现状。在觉察呼吸、觉察心窍的过程中,想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留存到最后的念想,就是最真实的自我。当我们心存最坚定的念想,开始觉察当下、觉察未来时,就能通达成功,获得超越时空的能量。
比如,我们可以觉察自己贪心的出现。注意,不要试图去消解它,也不要让自己顺应它,只是观察到它的存在,然后等等看,看它究竟何时会自己消散,像是台风,悄然而起又威力巨大,但终会散去。贪心是人之本性,谁都不能将之根除,它只是一直都在那里,我们也只需要觉知。每次觉察到它的出现就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一看它,久而久之,我们就不会再受贪心的影响。贪心是暂时的,它忽大忽小,忽起忽落,只要我们坚守自我,不被左右,安定而平静。其他念想皆类同于此,不一而足。
有一个精神病人,他能够做常人能做的事,唯一的问题,便是怕鸡。每当听到鸡鸣,他就会失去自我,并认为自己是一粒米,会被鸡叼走,于是惊恐不安。医生的治疗方案中有一条就是训练病人有意识地去管理并肯定自己。
医生告诉病人:“这是你的手。”病人重复:“这是我的手。”
医生:“这是你的头。”病人:“这是我的头。”
医生:“这是你的心跳,你是人,不是大米!”
病人明白了医生的意思。医生让病人重复练习,每天都要对着镜子说上几十遍“我是人,我是一个优秀的人,我还有爱人和亲人”之类的话。一个月后,医生为病人复诊,发现病人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完全就像是一个正常的人。但当测试时出现了鸡鸣,病人却还是陷入了恐慌,他告诉医生:“我当然知道自己是一个人,可那只鸡却不知道啊!”
觉察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照在哪里,哪里就会变得一览无余,让所有可能会被我们忽略的念头无所遁形。这些念头或好或坏,可能会帮助我们找到灵感,也可能会使我们堕入深渊。如果我们能做到,无论我们的心灵被什么样的念头或情感所混淆,都只是观照“终将逝去”,而不被磋磨,这便是觉知。
无论什么样的念头或是情感都应该是被我们所接纳的,我们确实充满了贪欲、愤恨,但同时我们也拥有爱和热情。在冥想中觉察觉知,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竖起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并接受、认同我们自己。长此以往,我们便会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变,外物就很难再次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没有对照的情况下,我们很难真正觉察自我,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来认识自己。当事情发生在他人的身上时,我们总会想:“哪有那么难,继续往前不就好了吗?”而当它真正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却完全没办法像旁观他人时那样冷静。这就是所谓旁观者清。我们可以尝试观察别人身上的缺陷、优点、处事态度和遇事时的想法,再比照自身,将自己当成“他人”,冷静的旁观,便能够将自己抽离,从而觉察自我。
比能够觉察自我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随时保持觉察的态度。有一些情绪是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它长久而牢固,总是会网住我们又不肯离去,而我们明明知道这种情绪是不合理的,却无法说服自己放下。如果强行忽视它,待到受了强烈的刺激一股脑儿地释放出来,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的痛苦。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冥想的过程中将这种难以消解的情绪当成是一个长期伫立的标牌,每天都去看一看,直到将它看成风景的一部分,不再突兀,而是理所当然地立在那里。这样,我们就不会再为其痛苦。无论是巨大的创伤还是挫败,抑或是难以原谅的事、无法放下的已故之人等等,这些都不是当下发生的,却一直隐藏在角落里,给我们的心灵带来隐患,只有保持觉察才能消解。
当然,保持觉察,直面自己的痛苦与不堪需要极大的勇气,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冥想,不断地完善自我,修炼我们的心灵。同时,保持自我觉察也是让我们容易感到疲惫的一件事。自我觉察不是为了让我们立马就能放下、心情变好,如果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便很难坚持下去。每天坚持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持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