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冥想,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静而空”的心灵状态,为了达到这种心灵状态,便要摆脱所有想法和感受,于是我们努力将自己隔离开来,尝试进入这种无休止的“空”的状态。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在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感受的状态下生活。所以,这种认为能够通过冥想达到“静而空”的想法其实是我们对冥想的一种误解。
冥想一词来源于西方,冥想meditation的词根来自拉丁文meditare,意为锻炼。锻炼我们的感官,这才是冥想最初的含义。同时,冥想不仅是锻炼的过程,也是在与我们的内心对话。冥想既不是思考,也不是停止思考。
最初开始冥想的时候,我们总会被脑海中纷杂的想法所困扰。我们浅显地认为冥想就是要熄灭那些念头,于是虎视眈眈、气势汹汹地“盯着”脑子里的想法,哪里冒出来一个念头就赶紧想办法将它摁灭,从而变得越来越紧张、疲惫,完全与我们想要通过冥想放松心灵的目的背道而驰。
假设我们身处繁华闹市,虽以黑布蒙住了眼,即便看不见,但那些小吃摊上的吆喝声、行人来往的交谈声,甚至临街店面后厨的杂音,仍在耳中络绎不绝。这其实与冥想的前期状态十分相似,即便我们已经坐下来放松心神,那些嘈杂依然会在耳边、在脑海中响起。而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摘掉那块黑布,去亲眼“看”一“看”那些嘈杂真正的模样,去确认它们真实的形态,而不是通过思索补全画面或者企图消灭“声音”。
冥想不是思考,而是帮助我们拨开心灵云雾,像是在乌云间隙撒下的一束光,让我们能够更清楚、更清晰地看到一切。这被冥想带来的光,便是觉醒。
进入到觉醒这个层面之后,一切都是澄明的,又都是寂寞的。我们与这里真实存在的一切事物同处于当下,我们真实地拥有了当下这一刻,而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干扰,这一刻即为永恒。在这一刻里我们完整的拥有自我,因为这里没有时间存在,故而除这一刻外我们不会再有自我感。如果我们能总是觉醒,我们就会活在包容的世界中,没有批判、没有恐惧。在与万物合一的感受中,心灵的杂念与幻象都消失了,我们会更加平等地看待众生。于是世界变得清澈明晰。
而在我们刚刚摘下黑布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喜欢在内心“看”清的东西,因为它或许就象征着混乱与泥泞。但冥想就是将我们向外的心转向内在,而这种转向对我们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就好像是早起照镜子,总要看一看我们的脸上是不是有哪里没洗干净又或是哪里起了痘,才好清洗干净,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崭新的一天。
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我们“看见”了心灵的混乱,也无须慌张,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那就是心灵初始的样子。所以我们才要锻炼感官,修炼心灵。面对心灵的混乱,不要妄图控制,就像是要让嘈杂的大街迅速变得井井有条,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应当做的,只是旁观。看那大街上纷纷扰扰又或是冷清孤寂,都不再重要,不再能牵动我们的心神,因为我们只是在它身侧,观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