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内卷乱象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裹挟着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步伐节奏前行。我们竭尽全力地扮演着一个又一个的角色:上司眼里的好下属、同事眼里好相处的人、亲戚眼里值得父母骄傲的好儿女,我们渴望赢得每一场战斗,社会的评价、亲朋的看法、大众印象里的“成功”等等,这些“追求”让我们更加努力,也让我们越来越疲惫和迷茫。
比如,听了一场演讲,立下flag, 热血沸腾了没几天,就又丧到只想混吃等死;明明正在和同事讨论问题,不知道因为哪一句,就忽然想拍桌子怼人;本来想和孩子好好聊聊,一言不合,怒火上头,忍不住对孩子一阵吼叫;有时候没来由地就想大哭,心里堵得慌。
我们只顾关注别人,满足别人,甚至讨好别人,却忽视了自己,从没有想过去关注和了解自己。就像走了太久,我们已经不知道去往何处,也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已经迷失了自己,真正的“我”究竟在哪里?
禅一老师在《静坐禅》一书中讲述了他曾经遇到的一个病例:
一个中年男子因为心脏感到不适而来到禅一老师的诊室,浅聊之后便知道并不是心脏病的缘故。禅一老师见他神色憔悴,嘴边也起了许多小泡,便问他:“是不是操劳太多了?”他点头,疲惫地说:“确实啊,现在经济危机,生意不好做,股票也全被套牢。本来是盼着今年升职的,可公司的经营也不好,我被裁员了。”说着他了叹了口气,“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妻子说这个事情,只能天天瞒着她,出去在外面一待一整天,假装自己还在上班。这10个小时太难熬了!”
禅一老师劝导他多倾诉一些,别总一个人扛着憋着,免得时间长了,对身体再有什么妨碍。于是他便大倒苦水。聊完之后,这位男子看起来稍微轻松了一些,但仍能感受到他内心深深的疲惫。于是禅一老师教给他静坐冥想的方法,叮嘱他每日练习。一段时间以后,这名男子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平缓,也找到了新的工作,重新开始了积极的生活。
我们总在认识外面的世界,却很少思索我们自身。当我们习惯于将自己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感寄托在对外部世界的征服上时,便很容易被社会评价牵着鼻子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外界遇到顺境时,很容易获得满足,并全面地肯定自己,而遇到逆境时,又很容易陷入消沉状态,全面地否定自己。
为了摆脱这样的被动状态,我们应当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所在意的外界评价和个人成就,真的能够给我们带来真实的满足感吗?又是否真的能帮助我们找到心灵最终的归属?这种思考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想,也不牵扯过去和未来,而是在冥想中将自己保留于当下,唤醒感知力,觉察自我最本真的想法,问一问自己是真的想那样做吗?还是委屈了自己?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将对外界的关注收拢回对自我的专注,在觉知觉察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逐渐不再依赖外界的得失来界定自我,让我们的心灵独立、明澈起来。有一位著名的演员说:“如果没有冥想,我早就迷失在名利场了。它是一个可以让内心变得安静的方式,冥想时,当我慢慢放松,进入内心,有个东西就打开了。我发现,对于我正在经历的一切,最好的方法就是坦然面对。当我学会了面对,内心就充满了勇气。”
在冥想中关注自己,不论外界如何变化,经历顺境还是逆境,又或是被“内卷”包围裹挟,我们都能保持足够的清醒,明确真正的自我。如果我们能做到平衡内在与外在的世界,就能回归到生命本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