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虚荣就是有些人需要穷其一生来治愈的病,而这种病根源在于世俗的偏见。
偏见可以解释为:“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的对人和事物的消极认识与态度。”在现实中,偏见无处不在,白色人种对有色人种的偏见,重男轻女家庭对女孩的偏见,某些人对特殊地域人群的偏见……而最常见的就是对出身低微或贫穷的偏见,这些毫无根据的偏见会对一个人造成严重困扰。
电视剧《黑冰》中的郭小鹏是令人仰慕的海归博士,是一家大集团的董事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一生都在和虚荣做斗争。
他的童年在周围人的冷漠和蔑视中度过,导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自卑人格。在谈及童年经历时,他说:“那种深入骨髓的歧视,那种精神摧残是难以想象的,那是一种超越了阶级仇恨的蔑视!”
在之后的人生中,他拼命地争取尊重,出国留学,回国创业,成为优秀的企业家,顶着很多头衔在各种会议上侃侃而谈。但他始终没有逃离自卑带来的痛苦,反而近似疯狂地用成功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弥补曾经精神上的缺失,沉浸在虚荣之中。
他的心理开始变得扭曲,疯狂地报复社会,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走上刑场的那一刻,他说:“我切肤之痛地感受到,我的命运之所以悲惨,原因只有一个—没权!所以,从那一天,我就奠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要不择手段地、疯狂地去追逐钱和权,然后用它们来报复这个可恶的人类社会。”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无论哪里,只要存在着自卑感,就一定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那儿一定有某种卑劣的东西,尽管我们尚无法确知详情。”这种卑劣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是一种没有尊严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感,而周围人的冷漠和嘲笑会不断加深这种自卑感,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直至形成自卑人格。在成年之后,个体为了摆脱内心的自卑,就会不断追求虚荣来获得他人尊重。
行走在虚荣路上的人,他们不敢停下脚步,因为一转身就会看见自己千疮百孔的内心。而虚荣似乎成为他们一生的宿命。
钱钟书先生说:“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始终抱着快乐的希望。”我们之所以不断追求虚荣,是因为蒙蔽了真实的自己,将外界的事物和评价作为尊重和认可的依据,却单单忘了自己认可自己。
以下是几种养成积极心态的方法:
当一个人在自我认知上形成偏差,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差、最无能的人时,他就会不断压制内心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使心理压力增大,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当我们感到自卑的时候,不妨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接纳自己的缺陷。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一味否定自己,客观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正确认识自己。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够清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积极的环境更容易让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从居住的房间开始,尝试将周围的环境变得积极向上。比如在房间里挂一些励志的字画,养一些能够让人心情愉悦的植物,养一些能够让自己更容易看到生活中美好的小动物等。
一个人的心态往往能够影响他的言行,比如,积极的行为能够让我们的心态变得积极起来。比如跑步、爬山等愉悦身心的运动。通过加快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让我们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释放。
自卑的人往往会在自己的内心筑上一层坚硬的壳,用以保护脆弱的自我。但越是封闭自我的人越自卑,在一段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也更容易在被帮助和帮助人的过程中感受自我价值。
戴维·迈尔斯说:“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若我们能够真真切切感受身边的美好,找到内心的归属,我们就不会为了虚荣而辛苦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