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翻译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将数字素养融入新形态翻译教材一体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翻译教育与数字素养培养以及本土文化真实素材等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数字素养和真实素材融合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新形态翻译教材一体化建设框架。该框架覆盖了翻译新形态教材体系的创新与提升、翻译资源载体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翻译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与创新、翻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革,以及翻译学习模式的全面重构等五大核心维度以及各相关要素。通过这一架构,旨在打造一个实践性强、功能全面、互动性高的综合翻译教育生态系统,从而培养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视野的翻译传播人才。
【关键词】 新形态翻译教材;一体化建设;数字素养;真实素材;本土文化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2023 年 12 月 15 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做主旨报告时强调,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将势不可挡地推动传统高等教育进行深层次变革
。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也为高等教育教材的创新与改进开辟了新的路径。2023 年 11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开发一系列具有示范效应的新形态教材已成为核心任务
。《方案》指出,新形态教材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教材呈现方式,重点建设一批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理念先进、规范性强、集成度高、适用性好的示范性教材,这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载体,在当前高等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其创新与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然而,外语教材的文化选择和配置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美英文化过于强势、中国文化未在教材中得到重视等(贾蕃,2022)。因此,面对数字时代的新形势,开发适应时代需求的融入中国文化的新形态翻译教材,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和数字素养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责任。如何开发建设融合数字素养导向的翻译新形态教材,运用真实素材来提升翻译教材的文化深度和实用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借助数字技术的手段推动翻译教材形态及内容的创新发展,进而提升翻译教育质量,培养出具备较高数字素养的翻译传播人才,这一议题亟需我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
“数字素养”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之前,已有多个相关概念被提出,例如“信息通信技术(ICT)素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素养”“媒介素养”“媒体素养”“网络素养”等,这些内容对数字素养的概念形成与内涵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华树等,2023)。
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内在关系(胡杰辉等,2023)。在翻译与数字人文相关研究中,国内学者胡开宝、黑黟(2020),胡开宝、王晓莉(2022),王贇、张政(2022),张威、雷璇(2023)等先后结合数字人文对翻译本质属性、特征、发展与应用展望等进行了研究,但学界对译者(翻译学习者)的数字素养研究关注度整体不足,水平滞后于技术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王华树等,202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素养培养已成为翻译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数字素养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涵盖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技术辅助进行信息检索、获取、评估、处理、加工和创造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他们需要面对生存和工作方式的数字化,适应数字化生存,提高翻译工作效率。
“真实素材”(authentic materials/ texts),也叫“真实文本”“真实材料”“真实性材料”等,其使用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语言交际教学法(CLT)初期。当时人们期望它们能够取代那些为了展示语法形式或呈现词汇项目而设计的人造文本(contrived texts),而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文本并不包含有意义的信息(Mishan, 2005)。“真实素材”的核心在于“真实性”(authenticity)。真实性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等领域都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程晓堂等,2023)。
在外语教育中使用真实素材、完成真实任务,有助于培养具备扎实外语基础和人文素养而又精通新的专业知识和特色岗位知识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沈光临等,2022)。在翻译研究领域,真实素材的运用逐渐与语料库研究相结合。作为语料库的重要构成,真实素材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基于国内外学术论文进行的对比研究指出,语料库既是“翻译辅助技术,又是翻译教学技术,还是翻译教学研究工具”(戴光荣等,2023),还具有增强学生语言意识、提高翻译质量、辅助翻译质量评价、呈现丰富的翻译实例等作用( Bowker, 1998,2000;秦洪武等,2007),能有效提升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翻译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上升趋势。真实素材作为语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模拟实际翻译任务和提供真实语境方面的独特价值已受到翻译教育者的广泛认同,但要将这些素材系统性地融合进外语教育特别是翻译教育方面的研究,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要组织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
。新形态教材是一种超越传统教材概念和界限的教学资源集,而非纸质教材的简单数字化。它是融合纸质教材、数字化教材、课程及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教材(黄明东等,2022),是教学内容、富媒体教学资源、学习工具和技术平台的有机整合,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思维对教材建设进行重构和升级的产物(曾斌等,2023)。这类教材不仅关注形态的变革,更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平台以及教与学的互动等多个要素。因此,其“新形态”主要体现在教材体系新形态、资源载体新形态、知识获取新形态、教学方式新形态、学习方式新形态(张敬源,2017)。
同样,在融入数字素养培养和本土文化真实素材的新形态翻译教材一体化建设中,我们可以沿着翻译教材体系优化、翻译资源载体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翻译知识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创新,以及翻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变革和翻译学习模式的全方位重构这五大核心维度展开,搭建一个“五位一体”的数字化建设架构,进而打造一个功能丰富、突出互动性的综合翻译教育生态系统(如图1 所示)。通过促进翻译教材新形态各维度与各元素的互动与融合(如图2 所示),我们可以不断优化新形态翻译教材一体化建设,从而将传统翻译教学转型成为一个更加动态、交互性强、个性化的翻译教育过程。
图1 新形态翻译教材“五位一体”生态框架
图2 新形态翻译教材一体化建设多维路径图解
(一)翻译教材体系新形态
1.框架构建
在翻译教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构建一个精确而高效的框架对于指导教材的设计和编排至关重要。这一新型教材框架不仅需要符合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同时也要满足现代翻译教育的需求。新框架应全面而系统地覆盖诸如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翻译实践和文化理解等关键领域,为翻译学习者铺设坚实的知识基础,并促进其技能的全面提升。此外,优化的框架需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便于整合本土文化素材和嵌入先进的数字技术。这意味着教材不应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等传统资源,还要融入音频、视频以及互动式元素等多模态内容,并提供在线交流与协作的功能。同时,新框架还应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使得教材能够根据不同的翻译教学需求和学习者的特定要求进行灵活组合。
2.内容开发
在开发翻译教材内容时,必须紧密遵循既定框架,以确保教材内容不仅能涵盖翻译学科知识体系及相关要求,还能融入丰富的本土文化元素。通过将本土文化的真实素材进行精心的二次开发和应用,可以极大地增强翻译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从而让学习者在翻译实践的探索中,深刻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样不仅提升了翻译教材的教育价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翻译教材还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采用多模态的方式,呈现本土文化的故事、历史、民俗风情、社会习俗和现实生活场景,从而使本土文化素材更加生动鲜明,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并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3.多维度评估机制
传统的单一评估方式已难以满足新形态翻译教材的评价需求。因而,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评估机制显得至关重要。这一机制不仅包括对翻译教材内容和翻译测试的评估,还包括学习者在使用翻译教材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方面的评估,以及在文化理解、数字技术应用等层面的评估。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在线互动反馈等多种手段能使评估过程更全面、更客观。此外,这一评估机制还能捕捉翻译学习者在翻译学习路径上的不同选择和发展,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并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优化。
翻译教材体系新形态是一个涵盖框架构建、内容开发和多维度评估机制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构建这一体系不仅需要结合最新的数字教育技术和深厚的文化理解,还需要灵活的教学设计和全面的评估体系支撑,以实现翻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和翻译学习者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二)翻译资源载体新形态
1.数字技术应用
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翻译教材的界限,将其从传统的纸质载体提升至一个全新的维度。这不仅包括了推进翻译教材内容的数字化进程,以及提高翻译资源(例如,在线资源库、数据库、术语库等)的获取、管理和利用效率,还涵盖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来实现教材内容的智能化推荐、实时更新、动态扩展以及为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定制。这些创新不仅可以有效地融合并呈现本土文化的真实素材,还能提升翻译教材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为学习者带来丰富的翻译学习体验。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新形态翻译教材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融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形式,以及加入本土文化真实素材,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翻译教材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还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文化背景和语境的深入理解。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创建沉浸式的翻译学习空间,这种方式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还能有效提升他们在跨文化翻译与传播中的沟通能力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移动学习解决方案
移动学习解决方案赋予了翻译教学极高的灵活性与便携性,打破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及其配套的学习平台和应用程序,教师得以整合地道的本土文化素材,而学生则能够灵活地接触翻译教材与资源,随时展开翻译自主学习。此外,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和在线协作工具等手段,翻译学习者不仅能实现实时互动与资源共享,还能合作完成翻译任务,有效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进而增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数字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和移动学习解决方案在翻译资源载体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不仅丰富了新形态翻译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还提高了翻译学习的交互性和便捷性,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些创新手段,新形态翻译教材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具备较高数字素养的翻译传播人才。
(三)翻译知识获取新形态
1.自主与合作并重
翻译教育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探索本土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并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检索和材料收集,加上翻译测评软件的反馈,从而加深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翻译技能的掌握。此外,采用分组翻译项目合作、同伴互审、在线讨论以及师生互动等合作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翻译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
2.互动式学习平台的应用
互动式学习平台对于提升翻译教材的互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平台通过融合视频资源、模拟翻译任务、互动测验和即时反馈等先进的数字教育技术,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本土文化真实素材学习环境。此外,它们还可以提供一个与同伴和教师进行实时互动的虚拟空间,例如,在线协作编辑翻译作业、参与即时讨论等。这些丰富的平台互动形式不仅让翻译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反馈多角度的视野和反馈,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3.知识追踪系统
知识追踪系统在优化翻译学习路径和加强学习成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通过收集和解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互动频次、完成任务情况及学习效果,能够帮助翻译教师和学学生跟进学习进度和成果,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和建议。它通过记录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互动和表现,能够创建定制化的学习报告和推荐,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我调整和改进。翻译教师可依据这些信息,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同时,学生也能利用这些个性化的报告和反馈来优化他们的学习策略和目标。
自主与合作并重的学习方式,结合互动式学习平台和知识追踪系统的应用支持,共同促进了翻译知识获取方式的创新。这些创新不仅增强了翻译教材的文化深度和教学成效,也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更加个性化、互动性强的翻译知识获取环境,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四)翻译教学方式新形态
1.翻转课堂应用
翻转教学模式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以及教学内容数字化等密切相关(蒋艳等,2018)。翻译翻转课堂模式对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调整,将知识传授的部分转移到课外,引导学生在课前独立预习翻译教材或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如真实的本土文化素材)进行学习。这样,在课堂上专注于互动讨论、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合作与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翻译知识的整合和翻译技能的提升。
2.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线上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相结合”(mixing online learning with face-toface)的模式(Oliver et al.,2005)。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符合学与教规律,适合我国国情,对当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南国农,2010)。这一模式结合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面授教学的优势,通过在线课程和实体课堂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自主探索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和翻译实践活动,同时还能在面授课堂上通过实体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协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种互动式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学习体验的参与度,同时也充分挖掘并释放了数字资源在翻译教育中的巨大潜力。
3.协作式翻译工作坊
协作式翻译工作坊以项目为中心,是一种集体性的翻译实践学习和教学方法,注重模拟真实的翻译场景并强调团队协作。在这种工作坊中,学生在翻译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具体的翻译项目展开团队合作。学生们运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围绕本土文化背景的真实翻译案例进行探索、实践、交流和反馈,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完成翻译任务,学生们在工作坊内部进行相互学习和评估。此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翻译技能,还促进了他们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方面的能力。
通过这三种教学方式的变革,翻译教育能够充分利用数字素养和本土文化素材的优势,提供更加实践性、情境化和个性化的高效学习环境和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这种融合了数字技术和本土文化的翻译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五)翻译学习方式新形态
1.个性化学习路径
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翻译教育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将数字素养培养与本土文化精华紧密结合,为学生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定制化学习计划。这些计划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及个人目标定制,旨在确保学习内容不仅满足个人化需求,同时也支持学生的全面成长。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新形态翻译教材能够为学生智能推荐与其能力水平相匹配的翻译学习资源和任务,使其翻译学习过程更加高效且富有个性化特色。这种灵活的学习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大的翻译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学习意愿和探索欲望。
2.终身学习理念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位翻译从业者职业发展的核心。终身学习理念强调技能和知识的持续更新。这一理念通过结合本土文化的真实素材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在翻译教育领域得到了加强与实施。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翻译教育,不仅凸显了翻译传播人才在职业生涯中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新形态翻译教材不仅需要覆盖基础技能培训,还应指导学生如何持续学习,适应新兴的翻译技术。通过整合翻译行业的最新动态、掌握前沿的翻译工具,这种基于新形态教材的翻译教育策略也为学生的持续个人发展和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社区构建
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线上线下翻译学习社区,对于激发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和协助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翻译学习者借助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和博客( blog)等多元化平台,可以就相关翻译问题、文化差异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同时分享学习心得和翻译实践经验。数字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学习社区的成员能够跨越空间障碍,扩展学习网络,从而加速知识的传播和新思想的交流。这种基于共建共享原则的社区互动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社群的归属感和学习的自驱力,还通过汇聚集体智慧,有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知识创新的进程。
通过五大核心维度和要素协同合作,“五位一体”的框架可以推动翻译教育实现全方位的革新,进而打造一个功能全面、互动性高、综合性强的翻译教育生态系统。这种新形态翻译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不仅将显著提升翻译教育的整体质量,同时将有效应对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对翻译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
通过构建“五位一体”的框架,本文深入分析了翻译教育领域新形态教材体系的创新提升、资源载体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革以及学习模式的全方位重构等关键维度,力图构筑一个实践性强、功能全面且高度互动的翻译教育生态系统。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也有助于为提升国家战略和文化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的局限性。尽管教育部于 2022 年 12 月 2 日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
,但我国数字素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翻译学习者的数字素养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相关概念体系亟待明确,研究方法与内容也需进一步深化。此外,目前的研究的实证基础较为有限,主要聚焦于特定教育场景和文化内容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应当扩大样本范围,验证研究框架的普适性,并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教育差异,进一步开展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参考文献
[1]贾蕃.中国外语教材评估研究 3 年(1990—2020)[J].当代外语研究,2022 (1):83-92.
[2]王华树,刘世界.数字人文视域下译者数字素养研究:内涵、问题与建议[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 (2):70-79.
[3]胡杰辉,张铁夫.中国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的信念与实践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 (5):73-85,147.
[4]胡开宝,黑黟.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特征、领域与意义[ J].中国翻译,2020,41 (2):5 -15,187.
[5]胡开宝,王晓莉.语言智能视域下外语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路径[J].中国外语,2021,18 (6):4-9.
[6]王贇,张政.翻译研究新路径:数字人文新释[J].外语教学,2020,41 (2):81-86.
[7]张威,雷璇.翻译研究的数字人文“转向”:现状及反思[J].中国翻译,2023,44 (2):99-106.
[8] MISHAN F. Designing authenticity into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M]. Bristol: Intellect Books, 2005.
[9]程晓堂,王瑶.新课标下的真实英语教学:内涵、价值及实施建议[ 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8):116-122.
[10]沈光临,何晶晶,邱枫,等.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视域下真实素材研究前景分析:六篇国外真实素材相关论文推介[J].外语教育与应用,2022 (0):3-13.
[11]戴光荣,刘思圻.语料库翻译教学研究进展(2007—2022):基于国内外学术论文的对比分析[ J].外语界,2023 (1):40-48.
[12] BOWKER, L.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student translations [ J]. The Translator, 2000,6 (2):183-210.
[13] BOWKER L. Using specialized monolingual native-language corpora as a translation resource: a pilot study [J].Meta, 1998,43 (4):631-651.
[14]秦洪武,王克非.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 J].中国翻译,2007 (5):49-52,95-96.
[15]黄明东,蔺全丽,李晓锋.高校新形态教材的特征、发展态势与建设路径[ J].出版科学,2022,30(2):32-39.
[16]曾斌,刘海溧.我国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的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3 (2):62-68.
[17]张敬源,王娜,曹红晖.大学英语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兼析《通用学术英语》的编写理念与特色[J].中国外语,2017,14 (2):81-85.
[18]蒋艳,胡加圣.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大规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 J].外语电化教学,2018(4):9-15,29.
[19] OLIVER M, TRIGWELL K. Can" blended learning" be redeemed?[ J]. E-Learning and Digital Media, 2005(3):17-26.
[20]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 (1):8-1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age, translation education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nges,m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literacy into new-form translation materials a paramount task. Based on the review of studies related to translation education, digital literacy, and authentic local cultural materials, an integrated " Five-sphere Integrated Framework" is put forward therei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form translation materials center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literacy and authentic materials. This framework covers five pivotal dimensions: innov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material syste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nslation resource carriers, diversifi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cquiring translation knowledge, modernization reform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comprehensive restructuring of translation learning modalities, along with their related elements. By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ed framework, a practical, multifunctional, and highly interactive comprehensive translation education ecosystem is established, thus fostering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alents with a global vision and strong patriotism.
【Key words 】 new-form translation materials; integration; digital literacy; authentic materials;loc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