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南财经大学参与行动纪实

一、服务开展情况

(一)多元力量参与

自与四川省民政厅、凉山州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深入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镇开展“彝路相伴”“牵手伴行”行动计划以来,西南财经大学团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优势,有效调动各方服务力量参与,持续夯实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发展的基础,助力彝族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入、过得好”。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依托。学校每年派驻4名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驻点社区,指导各项治理工作的开展,并安排10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驻扎在社区,协同社区“两委”开展各项具体的服务工作。

(二)具体服务内容

第一,开展个体层面的增能服务,回应社区居民尤其是其中的弱势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为后续各项治理工作奠定基础。第二,开展人际关系层面的增能服务,打造新的人际关系模式,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积极融入社区。第三,开展组织层面的增能服务,以社区居民的组织化为核心要义,助力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形成。第四,开展社区层面的增能服务,以社区干部的提升、空间与服务内容的优化为主要目标,促进社区从“管制型社区”向“善治型社区”迈进。第五,开展社会文化层面的增能服务,在社区治理中融入当地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有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通过创新性建构,涵盖个体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组织层面、社区层面、社会文化层面五个维度的增能服务模式,有效回应社区居民的增能需求,深度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善治。

二、服务工作理念

(一)持续开展动态性的需求调研

西南财经大学团队在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各种困境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相较于易地搬迁的初始阶段,后搬迁时代的凉山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有不同的治理目标和治理重点,也面临着新的治理难点、痛点、堵点。团队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动态性需求调研。团队严格遵循行动研究的逻辑,在推进各项服务的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动态性的社区治理需求调研,并据此修订原有的服务计划,实现“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以此实现需求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深入落实文化敏感的服务理念

第一,进入民族文化特质鲜明的凉山州开展社区治理工作,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加深对服务对象的认识,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理解他们的历史变迁与生活脉络,如此才能基于他们的真实需求开展好各项服务。第二,社会工作者需要放下所谓的专家身份,持续以情感为导向,与搬迁社区的居民、在地的工作人员以真心换真心,获得他们发自内心的信任,进而形成友好互助的合作关系。社会工作者也要努力融入服务对象的生活情景中,要不断地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世界里,与他们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服务关系。第三,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内容要有效融入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多采用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服务理念和形式,如此才能充分调动服务对象的参与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服务对象的优势。

2021年7月29日,“彝路相伴”凉山州美姑县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项目

三、服务成效

(一)从具体的服务对象层面而言

西南财经大学团队用心、用情、用专业开展各项社区治理服务,使社区的各类人群在一项项的服务内容里、一次次的服务行动中,从不同的层面获得了一定的服务,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关怀,各自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幸福感明显提升。广大社区居民被重新组织起来并凝聚在一起,逐步建立了新的社区运转有机体。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持续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正在从心理、文化、生活等层面积极融入社区新生活。项目的实施,培养了社区青年热爱自己的社区、心怀感恩、服务社区的意识,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为社区留下了带不走的服务队伍,也让自己成为社区内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随着各项服务行动的深入实施,社区干部们学习了社会工作知识、掌握了社会工作方法,并能有效运用到各项社区工作中,不断创新服务居民的载体、内容,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社区干部的理念已逐步由“管制”向“善治”转变,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社区孩子们参加完活动的合影照

组织高校学生开展“玩彝夏”暑期志愿服务活动

(二)从整体的社区治理层面而言

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完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基础保障。本项目是在相对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一项创新治理实践。西南财经大学团队从居民个体、人际关系、组织、社区、社会文化五个层面开展系统性整合服务,回应了社区居民尤其是其中的弱势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打造了新的人际关系模式,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有效的社区融合;以社区居民的组织化为重要基础,助力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形成;以社区干部为关键载体,促进社区从“管制型”向“善治型”迈进;在服务中融入当地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融合,成效显著。项目的实施全方位提升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治理水平,助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入”“过得好”。

(三)从参与项目的师生层面而言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们虽然在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同时收获了更多的成长与进步、温暖与感动。大家在一次次的服务中,了解国情、认识世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断培养勇于担当、知行合一、团结协作、尊重差异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塑造大气为人、大智谋事、大爱行天下的青年品格。大家也体会到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在祖国大地上倾注爱国情怀与青春梦想。而对于参与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来说,行动计划的实施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特色、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中国的国情、政情、民情,也更坚定了扎根中国大地做有现实意义的学术研究的信心。可以说,“彝路相伴”“牵手伴行”行动计划积极助力教师们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研究、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有效融合在一起。

四、多元成果

(一)服务获奖

由于服务成效和发挥的示范效应显著,西南财经大学实施的“彝路相伴”项目获得了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金奖(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典型项目(教育部颁发)、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四川省首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四川省第九届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等荣誉。

(二)研究成果

依托于行动计划,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们先后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彝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共同构建的社区心理机制研究”等研究项目近10项,持续为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提供决策支持、为地方政府易地实施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易地搬迁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提供实务完善方案。除此之外,西南财经大学亦有近10名研究生撰写了相关主题的硕士毕业论文,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Lp/VZk4PtYI/hYvSrteLLrBIgX7rl5Qp84UU0JB/zW3RGLG6kjdTMRRLqaO3Ic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