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规模达到7.44万户共计35.32万人,其中不乏安置规模在6 000人以上的特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2020年5月,凉山州的最后几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相继建成,数以万计的搬迁群众迁入新居。但搬迁后,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亟须解决。
首先,如何把党的组织迅速建立起来,并切实发挥好领导作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的党员数量偏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大家对新时代的党建工作理解不到位。同时,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党组织有序建立起来后,如何掌握有效的工作抓手,持续发挥党的坚强领导力,真正发挥好党建引领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两委”
工作人员,习惯了传统的管理型思维,缺乏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和能力。如何面向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也是摆在眼前的迫切问题。再次,于搬迁群众而言,从大山到城镇、从土坯房到高楼、从山民到居民,他们原有的社群关系中断、生活习惯随之改变,从“孩童相戏、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转变为“各自奔忙、较少往来”的陌生人社会,在心理、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皆需要重新适应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面临的这类问题,让很多人忧心忡忡,同时也有一些社会面的担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有力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四川省民政厅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助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在凉山州的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布拖县依撒社区、金阳县东山社区、美姑县北辰社区、越西县感恩社区和喜德县彝欣社区6个大型集中安置点,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厅—州(市)—校—社”合作模式,通过以党建为核心、社区为平台、社工为纽带、社会组织为支撑的社区治理行动,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新框架,推动建设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新型社区。2021年以来,省民政厅又将“彝路相伴”经验推广开来,策划实施了“牵手伴行”行动计划,把包括整个凉山州在内的全省800人以上共33个安置点全部纳入,防止搬迁群众规模性返贫返迁。
2020年12月,四川省民政厅在凉山州昭觉县举行“彝路相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
注重加强安置社区党的建设,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理念深入人心。三年来,四川省民政厅坚持党建引领,配合组织部门,在安置点建好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指导凉山州在安置社区居委会下设社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工委”),推动社区干部了解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推动社工服务,最终使凉山州安置社区实现社工委100%覆盖。
四川省民政厅相关领导带队、组织专班人员,先后30余次赴乐山、凉山相关县和社区,进行实地指导,推广治理理念、加强现场指导,评估治理效果、推动工作落实。
为提升党员干部能力,四川省民政厅先后组织召开10余次社区治理培训班和工作会议,安排相关市(州)、县的干部以及安置点社区书记代表共计50余人到成都学习和提升,进一步交流经验做法、深化治理理念。原越西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拉依木乃说:“‘彝路相伴’给我们后发地区的干部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社区治理、社会工作的理念从无到有。”
坚持“事在人为”的态度,从项目实施开始就注重创新机制,凝聚民政厅、市(州)、高等院校、社工机构的合力,形成多方协同、齐力推进的治理帮扶格局。三年来,充分调动市(州)、高校、安置社区的参与积极性,凉山等相关市(州)积极承担主体责任,组建市县项目推进专班、落实专人负责,具体衔接整合到市(州)到县的资金项目,强化落地实施和环境保障。乐山市撬动“德古”
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凉山州链接价值3 200余万元的社会资源,支援和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大学6所高等院校,先后30余次赴安置社区实地调研,指导社区做好治理规划;开展线上督导37次、帮助50余名社区干部、驻站社工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智力帮扶;利用寒暑期时间,先后分组派出1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扎根安置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四川光华、成都爱有戏、成都同行等9家专业社工机构,运用专业社工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开展社区营造、帮助培育人才、促进社区治理,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西南财经大学志愿服务项目“‘彝路相伴’——凉山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融合项目”从全国1.4万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六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金奖;西南石油大学基于省民政厅“彝路相伴”项目申报的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省属高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西南民族大学多次举办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西南地区年会、全国民族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等会议,宣传推介“彝路相伴”,汇聚社工专家、“大咖”,为安置社区治理探新路、找出路。
既真心实意又“真金白银”,尽最大努力整合项目、投入资金、链接资源,做到“尽我所能、倾我所有”。2020—2023年,整合民政领域各类项目96个、投入资金3 506万元。其中,2020年在“彝路相伴”所涉社区实施项目23个、投入资金1 404万元;2021年扩面实施“牵手伴行”计划后,整合实施各类项目54个、投入资金1 752万元。其中,整合城乡社区治理试点项目9个、投入资金750万元,整合社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29个、投入资金692万元,整合“快乐同行”儿童关爱项目6个、投入资金110万元,整合老人关爱项目10个、投入资金200万元。2023年,继续整合各类项目19个、投入资金350万元。为支持安置社区治理,十分注重向4个市(州)倾斜项目、资金,以2021年社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为例,当年支持4个市(州)安置社区项目数、资金数分别占总项目数和总资金数的13%和17%,均接近全省五分之一的份额。同时,发出倡议链接社会组织资源,为集中安置社区捐赠生活用品、儿童书籍等物资,价值超过4 000万元。金阳县天地坝镇东山社区社工站,自2021年6月开展服务以来,充分发挥“资源链接”专业优势,成功链接到省内外爱心企业捐赠的温暖包、奶粉等物资,价值超过400万元。
厅州校三方签订合作协议
着力推动社区充分利用安置社区“阵地好、设施新”的优势,结合居民需求补齐硬件“短板”、优化空间布局,用好用活安置社区硬件设施,让“硬件”过硬。几年来,立足“缺什么、补什么”,通过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等,推动社区对面积不达标、功能不齐全、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进行改建或扩建。立足把已有的空间用好用活,推动社区整合上级部门下沉到社区的服务事项和各类资源,通过阵地共建、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等方式,科学、合理地优化社区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发挥硬件资源使用效益,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遵循“风格亲民化、功能综合化、流程便捷化”理念,指导社区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亲民化”改造提升,推行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营造开放式、互动式的服务场景,规范外观标识。
坚持“寓治理于服务”的理念,着力以优质、专业的社工服务带动社区志愿服务、治理服务,通过服务密切党群关系、拉近干群关系、融洽邻里关系。三年来,凉山州先后推动在新建的49个社工站点中选取29个围绕安置社区布局。最高峰时引入了25家机构、89名社工(持证24人)常驻25个安置社区,实现对800人以上安置点的全覆盖。社工机构的同志使出浑身解数,在安置社区营造了弱有众扶、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互帮互助、家园共建的治理场景,有的结合社区已有的“四点半课堂”、老人看护等服务,进一步赋能社工专业方法,让这些服务更精准、专业;有的结合社区需求,创新开展“快乐同行”“天府银龄”等社工服务项目,在关爱儿童、为老服务、救助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为搬迁群众提供专业社工服务;有的围绕社区治理需求,实施“小手牵大手”“社区微菜园”等项目,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有的帮助积极在安置社区组织开展“放飞梦想”音乐课、“七彩益”学堂暑期成长计划等志愿服务,惠及社区群众三万余人次。
为把行动做得更实在、更具有持续性,避免出现“项目结束,服务结束”的问题,时刻注重帮助安置社区培育本土社工、孵化社会组织、成立志愿队伍,共同举办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移风易俗,融入社区。三年来,联动市(州)在社区建设社工站点,招聘社区青年到社工站就业,学习社会工作知识。指导社区组织、发动热心公益的社会贤达、专业人士、家庭妇女、青少年等积极分子成立服务居民的志愿服务队和“自组织”“微组织”。成功孵化社会组织13家,支持34个特大型安置社区成立31支志愿服务队和近50个“自组织”“微组织”,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结构。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举办了“庆元旦迎新春——我的社区我的家”“‘彝路相伴’童心相随”“庆祝建党百年——彝家儿女感恩党”“粽叶飘香、东山邻里”等社区活动30余场,吸引了1.8万余名社区群众踊跃参加,进一步促进了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社区和谐氛围更加浓厚。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成立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立了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书画休闲娱乐服务站,还孵化出“卡沙沙”感恩宣传队、“彝家绣娘”创业服务队等5个社会组织服务于搬迁群众,专治“水土不服”。
金阳县东山社区驻站社工开展社工暖心服务
越西县感恩社区举办“彝家儿女感恩党”活动,促进社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