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在四川省民政厅针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施的“彝路相伴”“牵手伴行”行动计划中,西华大学作为与四川省民政厅签约的7所高校之一,主要负责对口支援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西华大学高度重视,在四川省民政厅指导下,组建工作专班与工作小组,与彝欣社区“两委”、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凉山州生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喜德县欣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多方开展政校社联动合作。西华大学工作组在2021—2023年相继开展了走访调研、服务督导、小组活动、社区营建、治理评估、政策建议等工作,为喜德县彝欣社区发展治理献计献策,有力推进了“智援凉山”三年行动计划。
西华大学工作组深入贯彻落实“搬得出是前提,稳得住是关键,过得好是目的”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西华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在智力支持、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联动厅、州、社,构建并完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在凉山州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居民文化认同、“一老一小”、留守妇女、特殊困难群体等重点领域开展专业服务,努力提升搬迁安置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助力凉山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型社区的建设发展。
(一)走进社区
2021年,西华大学工作组6次前往喜德县彝欣社区,通过专业方式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掌握社区基本情况,了解居民主要诉求,建立后续服务的社会资本。工作组围绕产业发展、居民就业、居民社会融入、彝绣产业发展、社区自治、留守妇女致富能力等议题,对社区干部及居民进行深入调研,明确后续服务的目标导向。通过居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现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重要意义,让居民了解婚丧事宜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习俗的危害,营造有利于后续服务的文化环境。
工作组走进彝欣社区
(二)服务社区
(1)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彝欣社区治理路径
工作组联合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力量,在喜德县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开展了“三区计划”喜德县彝路社工成长站社工人才培育项目,以及凉山喜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社区“心巢”困境儿童关爱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开展小组活动10余次。项目组认真分析了当前社区和居民的需求,协同彝欣社区制定形成了《“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子项目建议表》《关于彝欣社区治理制度建设的评估建议》等工作方案,拟订了下一步“智援”服务计划。
(2)促进老年人融入社会,提升妇女致富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围绕“老年人社会融入”“妇女致富能力”“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服务,提高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社会环境,加快农村综合发展。其中,开展的“直播绣娘绣工坊,一针一线展传承”主题彝绣产业直播带货活动,吸引了千余人次观看,并被央视“三农”频道报道,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能力和自信心。
开展“直播绣娘绣工坊,一针一线展传承”主题彝绣直播带货活动
(3)“彝路相伴,与你‘童’行”阿依成长体验营温暖童心
2022年暑假,西华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以儿童陪伴教育为主题开展了“彝路相伴,与你‘童’行”阿依成长体验营活动。成长体验营共分为四个主题日和八次小组活动,有开营日、趣味体育日、艺术文化日和梦想日四个主题,层层递进,服务社区儿童,引导孩子们熟悉彼此、探险打卡、合作拼搏、发挥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民族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以及开展手工义卖感恩父母、举行梦想演说展望未来活动。活动开展期间,恰逢四川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杨伯明一行在彝欣社区调研。杨伯明与参加体验营的儿童进行了亲切交流,社区孩子们争相将制作的手工艺品送给“杨爷爷”。杨伯明肯定了西华大学社会工作团队对社区儿童的陪伴教育服务,希望西华大学社工专业师生长期扎根社区,进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创新。该陪伴教育活动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理想信念的坚定以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起到了较大作用,获得中国网全文报道。
社区孩子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彝路相伴,与你‘童’行”阿依成长体验营活动
(一)形成相关调研报告
工作组形成《2021年喜德县彝欣社区发展及服务需求调研报告》《2022年喜德县彝欣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社会工作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儿童陪伴教育路径探索——以四川省喜德县××社区为例》调研报告3份,编撰《易地搬迁的两年——人物访谈案例》1份、访谈调研案例集3份,完成专业服务总结感悟20余份。
(二)开展相关专业服务
工作组开展专业服务,共计服务社区妇女、儿童、老人、特殊困难群众等30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间长达1 000余小时。工作组通过邀请专家指导,讨论社区治理方法和挖掘社区资源,培养5名本土社工,孵化1家社区社会组织,组建了社区志愿者团队,成立了社区居民达体舞队和民族乐队。工作组开展社区基层治理培训,培训主题是“社会工作参与凉山彝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路径探索——以彝欣社区为例”,为凉山州喜德县“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彝欣社区工作手册的制订提供专业建议。
(三)社会影响
各级媒体报道30余篇:
①中国网等央级媒体报道2次;
②喜德县县级媒体报道2次;
③中青校园报道10余次;
④校级报道10余次;
⑤院级报道10余次;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22年11月24日,彝欣社区被评为四川省“2021年全省基层治理示范社区(便民服务型)”。
(一)工作组专家取得的研究成果
熊征: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项目“四川‘三州’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网格化’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熊征:四川省2023年度教育科研项目“基于‘整合理论’的民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与探索实践”。
熊征:2023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民事纠纷解决的模式创新研究”。
王杰: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项目“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四川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代治’转‘自治’衔接问题研究”。
刘婷: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3C’模式下助力民族地区的社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刘婷: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度科研项目“共同体视域下凉山彝族易地扶贫搬迁及社会适应性研究”。
刘婷:2022年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课题“民族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二)工作组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得的主要奖项:
熊征老师指导研究生王桔在项目地的实务项目“少数民族易地搬迁社区老年人社会融入研究——以‘彝欣社区’为例”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民族社会工作专委会举办的全国首届民族社会工作实务与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熊征老师指导研究生汪鑫、魏心鹏撰写的文章《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老人社会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生活模式视角》在2022年第五届“全国民族社会工作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征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刘婷老师指导“彝路‘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撰写的《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儿童陪伴教育路径探索》调研报告进入2022年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成果TOP100。
刘婷老师指导的短视频作品《苏勒的夏天》获得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三等奖。
谢缘老师指导的“彝音彝史,口口相传——共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彝族居民文化认同的公益实践”获得2023年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公益项目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刘文娜老师指导研究生撰写的彝欣社区实践成果案例《你是不一样的烟火》获得第二届“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奖。
从“彝路相伴”到“牵手伴行”,未来西华大学工作组将继续深耕凉山,助力基层社区建设发展,同时深入泸州古蔺开展专业服务,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城乡基层治理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