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南民族大学参与行动纪实

西南民族大学参与了“彝路相伴”行动计划,承担布拖县依撒社区建设点任务。项目组全体队员怀揣着对彝区人民的真挚感情,秉持着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尊重,针对依撒社区的实际工作困难和迫切需求,重点开展本土社工培养与儿童服务示范工作,以此推动移民安置社区治理创新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项目组联合成都市武侯区有你社区发展中心、成都市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都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工专业机构,在依撒社区开展工作,发挥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应有的专业作用。除了成果研究、经验总结外,西南民族大学在本土社工人才培训培育与重点人群服务督导示范等方面,发挥了专业团队示范引领、督导支持的积极作用。2020—2023年期间,在四川省民政厅,凉山州民政局以及布拖县当地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西南民族大学项目组从儿童、妇女、老人、社区居民、本土社区组织入手,有计划地开展培训、督导、一线服务示范等活动,具体包括本土社工人员技能培训、社区活动、困境儿童服务、兴趣课堂、卫生礼仪课堂、老人关怀以及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服务。

一、本土社工人员、社区骨干培训

应依撒社区需求,西南民族大学项目组队员严樨、唐美静、罗艳、杨成洲等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联合其他专业力量,对当地民政单位成员、社区从事社区治理相关的工作人员、社会组织人员和突出的居民骨干分子,开展了四次集中技能提升的培训。通过理论讲解以及工作坊实训,为受训人员进行系统化的社会工作知识、技能和方法培训,从而搭建起社会工作全方面、多层次的治理知识和治理能力,增强社区内生动力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项目组提供了多次培训,总服务人次超过100人次。培训结束后,超过50%的受培训人员还参加了当年8月在依撒社区举行的社区工作者考试。

布拖县本土社工人才培能计划开班仪式

二、彝家老人关怀,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示范

项目组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除了让老人了解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对老年人的偏见及错误观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更重要的是鼓励老人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组在帮助老年人增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项目组还将儿童加入到关爱老人的活动中,让他们通过帮助老人打扫房屋、与老人建立良好关系来表达对老人的关怀,记录老人经历或者熟知的故事,一起了解当年的故事,这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承,还营造了互助友爱的社区氛围。

布拖县依撒社区老人服务

三、困境儿童助力,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示范

2021年,项目组经过前期与社区儿童的交流与观察发现,社区中的儿童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性教育,也没有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一些儿童的性别意识模糊,且习得的性教育知识过于浅显简单,课外也没有其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方案设计上,项目组招募固定成员15名,通过5期小组活动,帮助小组成员了解健康的性知识,科学地看待性,同时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保护自己。

同时,项目组还同当地社工机构人员一起,以小组示范开展“卫生礼仪”改变活动。项目组队员在前期走访观察时发现,社区儿童的卫生意识需要加强。在与儿童交流中发现,很多儿童不知道刷牙、洗手等的正确方法,于是在方案设计上,项目组预计通过餐桌礼仪、学会夸奖、口腔卫生课堂、礼貌课堂四节卫生礼仪课程,引导儿童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以及刷牙方法,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礼貌的待人接物的习惯。四节课程共服务儿童达149人次,平均每节课程服务37人次,85%的儿童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布拖县依撒社区儿童小组活动

四、示范开展兴趣课堂

除了专业的小组活动外,项目组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利用课程实践机会和暑期假期,安排他们驻扎在依撒社区,轮流为居民开展设兴趣课堂。比如,开设扎染、配音等课程,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通过此类活动,社区居民增加了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能力。服务队还将活动由特定的群体扩散到社区居民,比如开展建党100周年游园会和保护环境主题的大型活动,每一场活动服务人次超过150名。特别是游园会,服务范围覆盖整个依撒社区,得到参与者一致好评。最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让社区居民更深入地了解了依撒社区的社工站,以及其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五、示范开展个别化家庭教育

项目组带领本地社会组织人员观摩学习社会工作流程、技巧等。一起走访、观察、评估后发现,在日常的生活接触中,无论是面对孩子,还是面向家长,案主们的沟通技巧掌握得还是不够熟练,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中也很少去运用。为此,项目组成员从提升沟通频率的需求、认识正确的沟通模式、提高沟通技巧性(观察、理解、表达、倾听)三个方面设计了活动方案。这一方案旨在提高、发掘服务对象的家庭在亲子沟通方面的能力,并为亲子双方搭建沟通平台。主要表现为促使现有的亲子间单向沟通模式向亲子间双向沟通模式转变,从而达到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良性沟通、改善亲子沟通状态的目的。项目组通过示范、演示,直接有效地提升了本地社工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基础能力。

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队在布拖县依撒社区

六、远程团体辅导,架通专业督导支持桥梁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系与成都市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机构携手,为来自布拖县、喜德县的12位社会工作者开展了团体辅导。督导会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依托布拖县依撒社区项目点资源,项目组委托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范召全、严樨、杨成洲、罗艳、唐美静等开展远程主题培训、团队建设工作坊,针对本土社会工作者们面对的问题,予以互动讨论、解答。同时,西南民族大学项目专家组先后多次联合成都市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都市武侯区有你社区发展中心的社工同仁,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共同督导,重点针对如何开展需求评估、链接资源、进行结项准备,面对怎样应对特定情境的案主、怎样客观地定义一位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等本土社会工作人员面临的现实关照难题,逐一进行回应与分享。通过多次视频督导会议,项目组与布拖社会工作者们的连线交流跨越了地理的阻隔,实现了有情、有感、有效的督导。

此外,“彝路相伴”行动计划需要学术研讨。西南民族大学项目组负责人范召全教授从“彝路相伴”行动计划启动伊始,就在谋划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民政厅领导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从项目启动的第二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彝路相伴”学术研讨会。两届“彝路相伴”学术研讨会特色鲜明,问题聚焦,成果丰硕,既是对“彝路相伴”行动计划的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也是一种阶段性的理论提炼。“彝路相伴”行动计划,既是实践行动,也是理论探索。在实践行动方面,科学有效地把党的关怀送到移民家中;在理论探索方面,总结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的创新治理方式,从而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到共同富裕。 8HYuG16gcGvsMl6GAob4kStTntHnMLo1dMjaZ/TtzoXanbuMy6Jo5MDdXNJYnp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