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实践中形成理论创新:融合与重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质倍优的关键所在就是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而高职扩招后,在苏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日益增多,如何提升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课题,本研究团队参照中外各种学派精髓,通过理论与实践验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动态研究,提出了“融合与重塑”理论。此理论认为:个体进入到新环境后,要经历融入到融合、适应到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改变,进而实现自我超越。

“融合”是指个体或群体由于自身生存环境或发展需求的不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心理活动。随着个体的发展,个体在社会中将不同程度地接触具有其他特点的个体,从而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观念产生碰撞。经过一定程度的熟悉和了解之后,不同个体会形成心理认知上的理解、情感关系上的共情或态度倾向上的协调,从而达到融合的状态;反之,则会形成个体之间的心理区别。良好的身心融合有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利于群体的幸福感提升,有助于形成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重塑”就是重新塑造,认知重构。它的内涵包括不断学习、敢于践行、自我超越。不断学习包括学习专业技能、社交技能等,以突破自己走入新领域,与主流社会保持高度的融合。践行才能巩固所学并升华理论,理论需要用行动去实践,而不只是停留在言语层面上。自我超越是指个体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具备在现有的内外环境下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换句话说,自我超越的含义就是个体能够认识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最终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在重塑环节,超越是学习和践行的最终结果。

“融合与重塑”理论的构架如图2-1 所示。

图2-1 “融合与重塑”理论构架

(一)价值取向

首先,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与重塑”理论以文化认同为价值导向,加强对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奋斗观”教育,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推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和谐力。

其次,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异地求学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反复推拉作用下,通过不断自我调适的跨文化适应获得了自我的进步与成长,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个体职业发展规划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有机衔接。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愿意回到熟悉的本民族地区,反哺家乡,耕耘基层,达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了智力资源,巩固了扶贫攻坚成果。

最后,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可以催生多样性的物质载体,开展各种校内活动,营造和谐的精神文化氛围,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使所有学生都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不同文化魅力。这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也发挥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加快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融入到融合,适应到重塑”的过程,实现了他们的认知重构、自我超越。

(二)实践机理

从过程来看,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新环境后的身心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本研究也运用“实践—理论—再实践—升华理论”的螺旋式上升理念,研究方法较为系统,研究视野更加广阔。从结果来看,本研究提出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具体策略,包括学业、心理、资助、交往、职业规划、专业认知度等各个方面。从形式来看,本研究通过适应策略,升华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提升与超越维度,体现了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融入到融合,适应到重塑”不是一个孤立的阶段,而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植入、浸润。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不适应到适应,最后到“融合与重塑”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全面的整体,而不是某个方面或者某一部分。它是一个质变发生的动态过程,既是理念及理论的辩证过程,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

“融合与重塑”理论为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力求从不同维度去剖析影响适应性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根据研究结果,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既需要他们自身不断努力以提高包括学业、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素质,也需要学校、社会等协力搭建立体化的帮扶平台和措施。实践应用证明,“融合与重塑”理论下,个体的适应性使其既能保留本民族的身份和特征,又倾向于和主流群体接触并保持积极良好的关系。采取融合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度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积极参与汉文化群体的互动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健康的身心状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

“融合与重塑”理论体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融合与重塑”理论的重要维度是:“思政教育与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校园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就业创业与生源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树立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理念,勇于担当大任,将自身发展融入家乡产业高质量发展之中,以建设家乡。

在苏高职院校充分重视本研究的科研进展情况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例如,本研究提出的高职院校应成立二级学院——民族学院的建议已被采纳;在苏高职院校多次邀请课题组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关的会议和活动策划,以及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和教学;高职院校还制定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涉及民族宗教事件处置应急预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分层教学策略,等等。目前,本研究的大部分成果都已被成功应用,对提升同类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ZIVHh0GwHnqpPzy5UVBjGVj4V1ct2RiNUh1sUY5C8/GZharhQBwyU0GRSZeF3c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