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基于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及时响应与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调整与变革自身以与社会、公众及其自身发展的新要求相协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能力与表现,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政府、学校、企业和家长等多元主体要立足于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精准定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打造学生成长成才高地,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鉴于上述原因和重要性,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为主管部门及高职院校出谋划策,为中西部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其服务于生源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和改革江苏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江苏高职教育教学服务和管理的内涵;探讨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具体措施并建设相关机制;促进各民族间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利用江苏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研究框架

课题组成员在根据国内外跨文化研究理论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聚焦问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系统探讨了江苏高职院校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和发展问题。具体研究框架如图1-1 所示。

图1-1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本书受“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6 年度职教重点资助”基金项目资助,课题组期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按时完成,力求取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拟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在前期准备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与访谈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具体研究方法介绍如下:

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利用图书馆、资料室、书籍等收集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的文献资料,查阅相关的词典、硕博士论文、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等国内外文献,通过对已有的书面文献资料和电子文献资料的收集,深入理解项目研究的理论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国内外研究动态,提炼出对本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为研究提供学术理论依据。如整合梳理特殊群体跨文化适应理论,在理清相关研究理论成果脉络后,再综合分析目前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深化认识。

2.实证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采用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江苏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数据。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放问卷,网上匿名回答问题,问卷回收后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全面、全过程地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真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此外,课题开始后,课题组成员还利用身份便利,走进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他们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源。研究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调查结果,基于“融合与重塑”理论观点,课题组成员讨论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几个重点维度,提出了构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多方联动机制,探讨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教育策略。

3.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课题组成员采用问卷星、Excel、SPSS 17.0 等工具与软件收集、分析数据,得到实证结果,找出对策和措施。本研究先回顾了已有的文化适应问卷,在此基础上设置自己的问卷,最后通过初测问卷的因素分析及信效度验证,确定进行文化适应调查的正式问卷。在定量题型上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赋值 1 ~ 5,通过信度效度分析、百分比、交叉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卡方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并对问卷中涉及的各类定性定量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明确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4.访谈法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来源主要包括在江苏高职院校受教育的大一至大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中有适应较为顺利的学生,也有适应较为困难、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访谈来源也包括班主任、专业教师及日常交往的汉族同学,这就避免了访谈结果仅仅是来自少数民族学生的一面之词和主观感受,从而得到更真实的结论。本研究通过个案访谈法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民族认同感、价值观等问卷内容收集不到的信息。个案访谈过程中一些不经意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能够帮助课题组获得一些“意外收获”,从而有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研究围绕少数民族问题学生和榜样人物展开了多次面对面的访谈及网络交流,利用自己在民族地区成长和学习的优势,获得了很多江苏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第一手资料。

(四)研究价值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在“东西协作”促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江苏许多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也直接影响着行动计划和对口帮扶的工作成效,对促进各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丰富在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

面对江苏高职院校日益壮大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否具有盲目性?是否符合生源地的经济特点和产业发展优势?是否契合就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的教育和管理措施是否体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诉求?招生与培养是否有效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需要做出合理调整?混合式的班级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是否有具体对策?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回生源地就业?这一系列问题都要我们去调查和研究,从而认识到这些问题给社会、国家带来的长远影响。个体的文化适应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还会影响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前途及声誉,本研究把研究视角投向江苏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拓宽了在苏高职教育的研究内涵。

2.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居住在边远落后、经济和文化欠发达的山区,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民族语言环境下长大,意识形态上带有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烙印。本研究着眼于他们在此种状态下的适应性问题,有利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生活的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发挥自己的长处,从中获得自我成就感,实现自身价值,并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民族大融合。

3.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与管理措施

江苏高职院校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深入了解在苏高职院校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学校领导、教师和政府管理部门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服务与管理工作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与措施,包括建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服务的平台,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帮扶机制,鼓励各民族大学生交流融合,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和谐大学校园。

4.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根源,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巩固。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中西部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根本在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代表,东部学成归来反哺当地社会,肩负着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巩固国家边疆,增强各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使命。 O0I/PLHLiODw8Va0v77YRa2qRIHhN++iO3O2EqNBirU+OJj1ytGLnsWcDhz1tz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