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期望。受科技小院建设模式的启示,西南财经大学充分发挥财经学科与人才优势,谋划建设西财特色的“科技小院”。2023年6月,经西南财经大学同意并与相关区(县)协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牵头,在成都温江(都市郊区)、德阳中江(粮食产区)、绵阳北川(盆周山区)、自贡沿滩(川中丘区)、巴中通江(革命老区)、阿坝金川(涉藏地区)、乐山马边(涉彝地区)等地启动建设了七个乡村振兴博士服务站。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历程是通过制度、技术的创新不断突破要素约束的发展历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制度创新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制度创新在于不同于其他制度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它是源自基层,发端于群众自身的探索和诉求。另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一个合意的制度安排还在于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该制度既尊重市场规律,通过明晰产权发挥“分”的作用,给予农民充分自由自主的承包经营权;又发挥“有为政府”“有为集体”的“统”的作用,通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破解“市场失灵”问题。可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为深入了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发展成效、实践经验以及存在的难题,总结和探索出可借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2023年8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组织师生50余人聚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分赴七个乡村振兴博士服务站所在区(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合计调研40多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2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23)》发现,各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有一定规模的集体资产与集体产业,但县域内、县域间极不平衡,集体经济的功能权责、激励机制、利益分配面临一系列共性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第一,集体经济发展面临“谁来做”的主体困境,需要坚持“共营共赢”理念,进一步明晰集体经济的功能权责,激发多元主体互动的积极性。集体经济组织理应引入市场主体经营,并实现“政企分离”。然而,部分村庄难以引入市场主体,一些村干部反映,自己既当“政治家”又当“企业家”,集体经济经营知识十分欠缺、能力明显不足,部分上级领导和村民也有同感。村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理应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然而村民与集体经济组织“若即若离”,村民的经济合约意识与信用不足,违约成本低,村集体对村民的经济约束力较弱。调研发现,某地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与公司开展订单农业,出现市场价格高于收购价格时,签订订单的农民不愿把产品交给公司;而在市场价格低于收购价格时,未签订订单的农民也把产品交给公司,公司只收购签订订单的农民的产品,导致大量农产品积压在村委会代收点。
第二,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做什么”的产业困境,应加快“建圈强链”,完善生产资料丰富、产品质量可靠、销售渠道畅通的产业生态,增强集体经济市场适应力。涉农产业具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的特点,导致产业发展顾虑多、办法少、步子小,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方向不明晰,主导产业变化快。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新引进或更换产业的村庄有107个,发展的产业能够持续10年以上的村庄仅有45个,产业对集体经济的贡献度不足。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中近50%的收入来自集体资金借贷利息收益(平均借出款为34.6万元),平均经营性收入仅为4.9万元。另外,集体经济组织还面临贷款难的问题,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支持不足。
第三,集体经济发展面临“怎么做”的机制困境,应深化“放权赋能”,优化集体经济的利益衔接,构筑跨区域多模式协同发展机制。调研发现,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大都来自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资金使用要求高、绩效考核严,保值增值与考核问责压力大,存在资金不敢用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村民对集体经济常年分不到红、不分红、分红太少有意见,一些贡献较大的村干部对分红比例太低也有意见。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能够获得现金分红的村庄占比不到10%,分红最多的村庄每人年分红也仅约为100元。另外,集体经济开放度严重不足,与市场经济开放性严重错位,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产业往往只允许本村村民参与,难以跨村合作,而部分村庄并没有能力支撑建起一个集体经济组织。
虽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困境和问题,但是调研也发现,在政府、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的积极推动下,各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形成了一些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模式,如农业科技园带动发展模式、“粮食+”产业带动发展模式、民族特色产业带动发展模式、培训经济带动发展模式、红色经济带动发展模式、茶旅融合发展模式等。
通过蹲点调研,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通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重作用,通过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道路正确、前途光明、未来可期。
本次调研和本报告得到西南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博士服务站建设项目资助。杨奇才教授、贾晋研究员、伍骏骞教授主持了本次蹲点调研及报告总撰。伍骏骞教授、叶胥副教授主持了巴中市通江县的调研及报告撰写,丁玉莲教授主持了成都市温江区的调研及报告撰写,范丹教授主持了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调研及报告撰写,邱雁副教授主持了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调研及报告撰写,谢小蓉副教授主持了德阳市中江县的调研及报告撰写,胡云一博士、文华成副教授主持了自贡市沿滩区的调研及报告撰写,夏添博士主持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调研及报告撰写。同时,博士生刘涛、阎宇、贺文婷、罗庆凤、丁一玲、李溪铭以及硕士生曹楠楠、魏西梅、赵璇、陈亚丽、梁可、牟希子、郑诚、郭志林、罗芸莹、刘佳奕、夏迎、周建华、曾智鹏、石宛灵、窦德鸿、喻子豪、谢欣丽、黄薇、周颖闯、曹颖、贾志远、王汭、刘静、龙柔柔、雷熙玲、朱宏杨等也参与了本次调研及报告撰写。
由于调研时间较短,一些问题的调研还不够深入,也可能存在个别信息不够准确之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科学性、可行性也有待实践检验,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课题组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