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1月7日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titut Européen d’Administration des Affaires, INSEAD)联合笛卡尔未来研究所(Descartes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及人力资本领导力研究所( Human Capital Leadership Institute, HCLI)联合发布的《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 GTCI),中国的人才竞争力总指数排在全球第40位,中国跻身“人才领先国家”之列。尽管与2022年的第36位相比排位有所下降,但从五年平均值来看,中国人才竞争力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从2013—2018年的第49位跃升至2019—2023年的第40位(见图1-1 )。这一显著进步不仅彰显了中国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凸显了教育体系持续完善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作用。
在数字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上,中国同样表现出色。《全球数字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22)》指出,中国主要城市中ICT行业的数字人才占比增加,增速远超传统ICT人才聚集地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和美国的旧金山,这反映出中国对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持续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都在持续加大。此外,中国的数字人才规模超过500万人,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数字人才占比过半,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吸引和培养数字人才方面的强大能力。
图1-1 2013—2018年与2019—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排名
(数据来源: INSEAD & Descartes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 HCLI)
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地位正在稳步提升。在数字人才领域,中国通过持续的教育体系改进、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投资,已成功打造了一个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数字人才高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为全球数字化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加强数字人才培育,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行动方案。这些举措旨在提升数字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从而满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中国数字人才培养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优化培养政策、完善分配制度等方面,如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在实施效果方面,其通过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育形式、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从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向大规模个性化培养的跃升,培养了具有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此外,打造数字技能人才的“成长摇篮”已成为中国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政府制定全面的数字人才培育政策,明确了培育目标,细化了实施方案。政府加大了数字人才培育的财政投入,为相关项目和计划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政策覆盖了数字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培训、实践以及创新创业等。
政府发布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这些文件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了数字人才培育目标,规划了具体的实施路径,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全方位保障数字人才的育、引、留、用流程。这些方案包括以下三种:①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新职业,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程,并开展规范化培训和社会化评价。②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适应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通过开发数字职业培训包、教材课程等,并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大数字培训资源的开放共享力度来提升数字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③开展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加大对数字人才的引进力度,包括引进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和支持留学回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这些举措有助于拓宽数字人才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些政策和行动方案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数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其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然而,虽然政策框架已经建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亟待解决。
数字人才缺口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产生了多维度的影响。
一是就业机会的增加。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的就业模式和职业岗位不断涌现,如对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增加
。这表明数字化人才缺口虽然是一个挑战,但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受阻。《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由于数字人才缺口,在智能制造等领域,未来三年内数字人才供需比预计将从1 ∶ 2.2扩大至1 ∶ 2.6;到2025年,产业数字人才缺口达550万人,这种供需不平衡限制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影响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三是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标准滞后。当前,中国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标准尚未完善,这影响了数字人才的有效供给,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这种结构性问题加剧了人才缺口的扩大。
四是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均。数字人才的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均,为农业现代化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某些地区或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而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五是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紧缺问题表现为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产业领军型、复合型人才稀缺,应用型、操作型技工供不应求
。这种矛盾不仅限制了数字经济的深度发展,也影响了相关行业的竞争力。
六是数字化转型与人才需求变化。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模式,而且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具备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支撑其发展。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包括加强跨学科教育、推动实践教学、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总之,数字人才缺口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包括增加就业机会、阻碍产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标准滞后、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均以及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等方面。这些影响将共同作用于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路径。
为满足数字时代的需求,德国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软技能课程体系数字化。首先,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纳入软技能培训课程。德国职业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软技能——模拟职业环境中获得项目管理、团体动力、创业精神和口语交流等软技能的综合培训,这些技能被视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职业教育领域的关键。其次,教学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变革的核心部分。数字媒体、创新的教学方式、现代化学习工具以及虚拟的数据交流平台,有助于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塑造德国的教育新形象。教学方式数字化变革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及学习方式的全方位改变
,旨在实现个性化教育、师生互动以及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如在线课程、电子学习资料和互动教具等。德国高等教育教学,关注法律框架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能力,致力于创造包容性环境,满足少数群体的学习需求,这种转型突出培养软技能。再次,重视STEM领域人才培养。德国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面临青年人才严重短缺问题。根据2022年4月的数据,德国的劳动力短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22年德国有130万个岗位需要专业技工。但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 Berlin, DIW)的一项研究,满足应聘条件的技术人员仅有约67万人。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德国仍有接近50%的技术职位空缺,大约63万个岗位无法招聘到具备相应资格和经验的专业工人。这就要求更多的人掌握STEM技能,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德国重视高等教育软技能(如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最后,“博洛尼亚进程”对德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共同提出的一个高等教育改革计划,旨在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建立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其核心内容包括推动高等教育学制的国际化。“博洛尼亚进程”重塑了德国高等教育,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学制的国际化,特别是引入学士和硕士两层学位体系,改变了教育结构,促进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德国联邦教研部和各州文教部部长等官员认为,“博洛尼亚进程”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促进学生海外学习方面,据统计,有30%的德国高年级大学生拥有海外学习经历。这一进程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提升了欧洲高等教育系统的国际地位。
德国通过跨学科方法、数字化改革、综合培训、教学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以及重视STEM领域的策略等,将软技能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以满足数字时代的需求。
美国作为数字科技人才流动活跃的国家,采取多种策略吸引和保留关键数字化人才。
首先,通过政策便利和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人才。这包括简化签证申请流程,缩短处理时间,确保相关人员及时获得签证。此外,美国教育与科技体系面临的时代性抉择,也促使美国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形成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
其次,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和人才流动机制,全球配置优秀人才资源。美国每年吸引约90万名国际留学生,其中近一半集中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STEM)。为了弥补网络安全人才缺口,美国通过“国家网络人才与教育战略”为留学生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高层次人才在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 IBM等)和科研机构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从而有效吸引和留住了网络安全人才。
最后,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面对新兴和关键技术突破,美国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适应前沿技术研究与创新发展需要,包括更新美国国务院交流访问者技能名单上的国家和技能列表,创新培养机制,探索前沿技术领域新型人才培养。
美国吸引和保留关键数字人才的策略涵盖了政策便利、教育资源、福利待遇与发展空间、国际平台与人才流动合理利用以及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随着数字人才需求的增长,全球数字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跨国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成为人才争夺的焦点。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数字人才,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提高薪资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本国发展,同时也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一是政策执行的挑战与机遇。虽然中国政府发布了多项支持数字人才培育的政策和行动方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如资金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域发展差异等。但同时,这些政策也为各地区、各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
二是数字人才教育与培训的创新。在应对数字人才缺口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创新数字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模式。这包括探索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以及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教育,培养具备多元化技能和思维的人才。
三是数字化转型与人才需求的动态匹配。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建立动态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如何预测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结构、人才流动趋势,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快速响应这些变化,变得至关重要。
四是国际数字人才流动与竞争。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国际数字人才流动和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如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国际数字人才,如何保障国际数字人才流动背景下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五是数字化教育与培训的国际化趋势。如何结合各国数字化教育与培训的优势,追踪国际最新趋势和成功案例(如MOOCs、微学位等新型教育模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先进做法),并借鉴这些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数字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服务,成为当下数字人才培育的重点。
六是数字技能认证与评价体系。数字技能认证和评价体系对于保障人才质量、促进人才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关注国际数字技能认证和评价体系的最新进展,包括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能评估系统、行业认可证书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技能认证和评价体系是数字人才培育机制的重要一环。
七是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培养日益成为人才培育的关键方向。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是当下数字人才培育的重要创新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