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形态。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一方面,数字经济中涌现出来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为新质生产力纵深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革新。同时,在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纷纷加速创新步伐,推动技术、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全面创新,从而促进数字经济的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兴起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即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数字化转型涉及广泛的技术需求,比如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就业形态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共享经济等也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和需求,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在各行各业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会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将对就业生态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数字技术将改变诸多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为大量新兴领域带来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将威胁到一些容易被机器取代的传统职位。尽管目前这两种影响的具体程度尚难以准确预测,但已有大量就业者开始因数字技能的缺乏而感到焦虑。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2017年发布的数字经济下的就业与人才研究报告——《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及《迈向2035:攻克数字经济下的人才战》中,从就业人群、就业领域和就业方式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可能对就业生态产生的影响和变革。该报告指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拥有“特定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术相关技能)对获取中高端就业机会至关重要。同时报告还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将接近16万亿美元,总就业容量将达到4.15亿个工作岗位。如果不实施有效的人才战略,届时可能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这种缺口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技能方面。
人瑞人才与德勤中国于2023年3月17日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在2 500万至3 000万人左右,且这一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半导体、大数据等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量激增。此外,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核心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复合型技术岗位,这些岗位对专业技术、企业管理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2022年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相关工作的人数约有1 350万。但是,其中拥有中高级专业技能的数字人才的比例并不高,拥有人工智能、深度分析、虚拟现实和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的数字人才则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数字人才短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顶尖人才供不应求。数字顶尖人才是推动数字技术进步的原动力。目前,在国际和国内,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互联网科技公司和传统行业公司之间,甚至是企业与高校之间,都正在展开激烈的人才竞争。二是跨界人才,即同时具备数字技术和行业经验的人才,供不应求。例如,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在传统行业中的融合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还对“互联网+”的运作方式有着深刻理解。然而,目前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ICT融合产业的发展需求。三是目前还存在着拥有初级技能数字人才的培养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数字技能培养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大学生毕业后的技能水平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许多科技企业缺乏对职场新人的耐心培养,使得初级技能人才难以顺利成长为高级技能人才。
这些问题揭示了我国数字人才战略布局亟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优化。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描述和预测上,对数字人才的系统性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将填补这一空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角度探究数字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深入剖析我国数字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及有效实现途径,为科学制订数字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