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
绪论

0.1 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与基本逻辑

农业是国之根本、强国之基。2023年和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而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人必须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加快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0.1.1 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

建设农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努力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城镇化率达64.7%,制造业规模和外汇储备位于全球首位。我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在机场港口、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自育粮食品种及其适应性得到了持续拓展,农业社会组织规模逐渐扩大,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保障了14亿多人口的粮食安全。中国以世界9%的耕地产出了全球将近25%的粮食,养活了约占世界20%的人口,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耿鹏鹏、罗必良,2023)。然而,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农业亟须进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我国尽快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农业具有独特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对于乡村减贫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50年,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农业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促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9月,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明确地把农业强国作为转型的目标和方向。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设农业强国关系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质量与水平,而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首要目标就是要让农业强起来。与此同时,要确保国家农业与食物安全,更要牢牢把握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0.1.2 农业强国的内涵

“农业强”是农业生产效益、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更是建成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从现代化发展视野来看,建成“农业强国”这一目标,是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标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水平后提出的。“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四强一高”)是当前世界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而我国的农业强国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业现代化包含着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和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因此,农业强国的内涵应以“四强一高”为基础,并全面把握这三个体系(周立,2023)。

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供应链优化;农业产业稳定、抗风险能力强、农业产业链完备;农业价值链全方位拓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增值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步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强。

二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农业强国须牢牢掌握科技主动权,强化种业“芯片”,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能力,提升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水平;同时注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清洁优良、生态和谐稳定、污染有效防治、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提升绿色农产品产量。

三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机组成。首先,农业经营主体要强,中小农户、规模经营主体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坚力量,必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较强专业能力的职业化农民。其次,农业经营活力要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供销合作社,开展家庭经营、合作经营、混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但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建成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各国和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即便已经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也只有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才可以被称作农业强国。

0.2 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演变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将重庆市的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外)、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外)、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外)、资阳等15个市划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面积18.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

成渝地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粮食、柑橘、猪肉、蔬菜、中药材、蚕丝等生产基地,但由于成渝地区气候相近,地理位置相邻,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等问题加剧,不利于两地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因此,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两地共同努力目标(冯永泰等,2022;冯晟臻等,2022),成渝地区农业发展一体化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见表0-1。

表0-1 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演变

表0-1(续)

表0-1(续)

“一轴三带四区”分布示意见图0-1。

图0-1 一轴三带四区

0.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时代内涵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行新发展理念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区域特色。

从目标指向来看,2023年和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力强的农业强国。事实上,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四强一高”)(魏后凯,2021)。

从支撑条件来看,《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文件都强调要强化“四大支撑”。一是创新驱动,通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创新平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推进数字农业工程等,实现农业发展的动力转换;二是融合互动,通过提升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化水平,建设产业融合平台,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构筑新引擎;三是市场开放,通过统筹利用两种资源(国内和国际资源)和两个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政府引导,通过加大支农投入,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田保护和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从一体化发展来看,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市场开放和政府引导等方面的协作,共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与协调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量与一体化发展(张峰,202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通达国内国外的独特地理优势,同时也是中国新崛起的“第四极”,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地位相当(李芳芳,2022)。

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方略的深入推进实施,为成渝地区农业要素高效聚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机遇(易淼,2021);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的发展也为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以及中欧班列持续赋能,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扩大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提升西部乃至全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石青川,2022;韩磊,2023)。

成渝地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中华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境内有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等多种地形,造就了丰富的资源物产,如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以全国6.7%的耕地养活了全国8.2%的人口,素有“粮猪安天下”的说法。此外,经济作物也品类繁多,促进了农业种植类型的多样化,并促进了当地农村家庭作坊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最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川、渝两省市的耕地复种指数较高,已经形成了一年三季夏收、秋收和晚秋的种植体系,近年来,每年的粮食总产量都能稳定在4 5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6.9%;每年的油料总产量达4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油料产量的12.4%;每年的生猪出栏量都能维持在8 000万头以上,猪肉总产量长期保持在600万吨以上。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决定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落后,部分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机械化水平、乡村数字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升。四川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优越,但与农业强省仍有一定差距,部分地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4.6%,有效灌溉面积和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占比较低,部分地区农业仍靠天吃饭。此外,川渝部分地区仍存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缺乏流动性,要素利用效率低,对接协调长效机制不健全,部分合作项目效益不明显等,甚至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和恶意竞争,导致“成渝地区农业竞争大于合作”成为一些市场主体、农户的固化狭隘认识。因此,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实际上,成渝地区一直高度重视在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并不断持续深化。

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加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肆虐,全国农业发展稳定性受到冲击,成渝地区农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成渝地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相对过剩与结构性短缺问题交替出现,农业产业特而不优问题突出,生态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支撑能力依然薄弱。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破解成渝地区农业发展困境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要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好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2021年11月,《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对成渝地区农业发展做出了新定位,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成渝地区主要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因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发展进程中,形成“一轴三带四区”协调发展的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在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进程中,做好“三农”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便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发展的重大抉择。目前,《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深入推进实施,不断取得新成效。

0.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的意义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是:经济结构协调优化,生产方式更加绿色,创新驱动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指农业产出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达到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可持续的动态演进过程,也指实现农业结构更加协调优化、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和生产方式绿色可持续,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达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状态。

在建设农业强国、新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0.4.1 理论意义

(1)本书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对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进行明确界定,然后进一步研究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空间关系模型,为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本书系统研究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的指标与方法,科学识别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特征与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主导的功能布局及实现路径进行优化分析,为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先发地区的都市圈及城市群,比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城市群,缺乏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圈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基于此,本书希冀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0.4.2 现实意义

(1)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中,“六重六轻”现象甚为普遍。一是“重”签合作协议,“轻”抓落地落实;二是“重”浅层次的短期合作项目,“轻”良性竞合长效机制的构建;三是“重”一时之轰轰烈烈,“轻”深度跟进、久久为功;四是“重”互联互通项目,“轻”产业链的嵌入协同;五是“重”向上争取各种政策和资金,“轻”激发内生动力向市场拓展;六是“重”招商引资中的合作,“轻”资源协同配置中的利益分享。本书将有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有利于落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

(2)有利于加快农业主导功能区的形成,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和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聚集,逐步构建出一个相对稳定、合理的农业生产区域分工体系,对农业发展空间秩序进行规范,进而减轻非主导功能区域农业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希冀从源头上控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农业的资源环境成本,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

(3)有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轴三带四区”农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从而有利于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

(4)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抓手和借鉴,有利于协助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突破土地、环境、资源等限制,促进形成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格局,获得乡村振兴协同效应,提高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效率。

(5)有助于提升西部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 pLtShtCwRVAY4VUu1glmCPUbRzB/wcKChtWYyE4UZC2tg/WWy4iwnN5e3c1NyA8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