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职业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职业心理健康是指从业者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能在从业过程中体会到实现职业社会价值的快乐,在职场中,人际关系融洽,适应力强,能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应对职业变化,促进职业发展。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他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处理好工作场所的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完成职业角色规定的任务,就会产生因胜任而愉快的感觉。许多心理健康的人热爱自己的职业,创造性地应对自己面临的挑战,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在他们看来,工作不仅不会让他们厌烦,反而成了他们生活乐趣的来源。当然,在工作中也充满了压力及引起紧张情绪的一系列要素。

1.5.1 职业心理的四种状态

职业心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的分为健康状态、不良状态、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四个等级,如图1-6所示。

图1-6 职业心理的四种状态

1.5.1.1 健康状态

当职业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时,个体在工作时感受到的快乐多,痛苦少;不会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社会功能良好。

1.5.1.2 不良状态

职业心理的不良状态是介于心理健康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之间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时,会出现活力减少,反应能力减退,感到身心疲惫、易感冒等,看待问题时变得缺少理性,甚至无缘由地脾气变坏,出现焦虑、烦躁、睡眠不佳等状况。其特点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对身心的损害轻微,通常能自己调整。

1.5.1.3 严重心理问题

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些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表现为思维活动中出现妄想,如感觉别人说话针对他、要害他;情感活动异常,如情感淡漠,与人缺乏情感交流,情绪高涨或低落;或者出现一些怪异、不可理解的行为,说一些比较偏离正常逻辑的话,甚至出现敌意、攻击性行为,或者意志活动缺乏、减退,对工作、生活缺乏主动要求、计划或打算等。其特点是:身心功能的不协调性,自己能感觉到问题,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获得解决,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1.5.1.4 心理疾病

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表现为感知和识别能力缺失、错觉、幻觉;记忆增强、记忆减退、记忆错乱;思维形式障碍如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联想散漫;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注意力增强、涣散、减退、转移;情绪高涨低落、焦虑、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情感暴发、易激怒。其特点是:有强烈的心理反应、明显的躯体不适,有自残行为,自杀倾向,对身心损害大,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问题。

1.5.2 常见职业心理问题

1.5.2.1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最早由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该研究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重视。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不仅是一个研究课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职业倦怠,个人、家庭、组织及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NEA)将职业倦怠作为教育年会的中心议题;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职业倦怠即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

职业倦怠研究最初涉及的职业主要是服务业和卫生保健业,这些职业的核心特征是提供帮助者与接受帮助者的关系。因此,从一开始,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所指的就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在工作情境中的互动关系。

职业倦怠是职业从事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与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往往伴随职业从事者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情感衰竭:没有活力,缺乏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去人格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癖等。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的第6.5节有关于职业倦怠的测评诊断及改善职业倦怠的方法。

1.5.2.2 职业抑郁

职业抑郁又被称为职场抑郁症,是在日本职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疾病,并且日本情绪障碍症协会(Japan Society of Mood Disorders)介入对这一职业病的研究和关注。

职业抑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抑郁症,而是身处职场的苦闷焦虑的心情,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障碍,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从个体的视角看,自卑、自责、悲观的人以及工作狂通常更容易产生职业抑郁,而从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的视角看,具有时间压迫及人际竞争性的工作,缺乏工作伙伴、独自承担压力与责任、容易积累压力,需频繁调动工作地点或内容的工作,要不断适应新环境与新同事,造成生活压力,缺乏社会认同感、社会价值观评价较差的工作以及作息时间不正常的工作更容易导致职业抑郁。

有研究认为,如果你中了一半下述八种症状,就要警惕自己可能已有职业抑郁。

对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认同感较低、看低自己;

不愿意和周围的同事有积极互动、合作;

工作时间精神萎靡、情绪沮丧或易怒;

职业倦怠、对工作结果不再关心或持续焦虑;

对工作中的大多数事物怀有抵触情绪,比如领导、企业文化、办公环境等;

下班后也会因为工作上的事焦虑、担心;

因为工作而产生生理疼痛,比如头痛、胃痉挛、肠绞痛、头晕;

记忆力和反应力下降、进食过量或厌食、睡眠障碍。

1.5.2.3 职业心理问题与压力

职业倦怠与职业抑郁都有压力因素的作用,压力是在动态的条件下产生的,条件的动态性使个人视为非常重要的愿望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从而造成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

压力对职业心理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来分析,该定律指出,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在图1-7中,我们可以把动机理解为压力。可见,压力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适度的压力能使个体做事更专注,更有激情,而过度的压力会使一个人在完成任务时发挥失常,甚至崩溃。当压力没超过个人应对能力时,压力产生动力,会积极地促进个人发展;当压力超过个人应对能力,超负荷时,会产生消极影响,阻碍个人发展。

图1-7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过重的压力,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忧虑状态,从而造成员工缺勤、离职、事故率较高以及情绪低落、精神恍惚、焦虑等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和个人职业的发展。本书的第6.2节有关于职业压力的测评与诊断以及管理压力的方法。 GPRKDIAaBbM383Q3/GK/DZtJ4KK4dCiGD5ogZnoLhWpakthm7SUBZfMJuDjLf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