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人生与职业心理发展

1.3.1 生命发展规律

丹尼尔·J.莱文森(Daniel J.Levinson,1978)提出,人的生命周期有四个时期:成年前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个时期都由稳定期和转型期交替组成。稳定期通常持续6 ~ 7年,人们追求能实现其人生重要价值的使命。稳定并不是指安静不变,而是指人们试图建立满意的生活结构。生活结构不可能永远合乎心意,因此就需要有一个转型期,对已经建立的生活结构质疑,重新进行评价,考虑生活中的各个部分并做出改变。这个时期一般持续4 ~ 5年。莱文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如图1-2所示。下面主要说明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图1-2 莱文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1.3.1.1 青年期

青年期始于17岁,包含早期转变过程,止于向中年转变的40~45岁。前期的转变过程17~22岁中,人们走出少年时代,正试图为自己在成人社会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年轻人想脱离父母开始新历程。通常,他们会离开家,在经济上、情感上减少对父母的依赖。要进入成人世界,年轻人必须进行一些尝试,比如,想象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甚至尝试扮演某一成人角色。

青年前期22~28岁的生活结构是稳定的。在这一时期,青年人刚进入成人世界,面临两个可能是互相矛盾的使命:一是尝试不同角色,即工作、人际关系,体验成人期,同时又要保留自由选择的权利。二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活结构。有些青年人强调,这只是试探性的使命,不会真正形成对他人和组织的实际承诺;而另一些青年人却由此形成了可以确保将来一帆风顺的人际关系。但不管他们如何决策,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问题产生,因此,那些强调选择权和试探的人可能把握不准自己能否发展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强调稳定,强调对工作、组织及其他人承诺的年轻人,对于承诺是否过于死板、不够成熟也毫无把握。

无论属于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到30岁这个转型期都会刺激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结构进行再评价。莱文森(1986)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告诉自己:如果我想改变我的生活,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更改或放弃的,或者是以往需补充的,我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否则就太迟了。”如同所有的转型期一样,存在于30岁转型期中的上述感觉给沉思、成长和生活的再定位提供了机会。

沉思、成长、生活,这三个阶段构成了青年时期的“新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年轻人拼命想变成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此时的主要使命就是形成、定义和追逐他的梦想———关于他或她应当如何生活得强有力的想法。这个梦想经常是职业方面的使命,比如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一名企业家,不过,它也能超越工作,扩展到家庭、团队或是更大圈子的社会中去。

30岁转型期后,人们进入青年期中第二个稳定时期30~40岁。作为青年期的最后阶段,人们此时的生活结构有两个主要使命:一是在成人社会各主要生活领域(工作、家庭、休闲)中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环境,这对个人来说很重要;二是“实现梦想”,努力与时俱进,开始更好地生活。30~40岁属于获得职业成功的典型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结构基本上是实现自己的梦想。莱文森认为,在36~40岁这个时期,人们想实现自己梦想的需要变得比以往更加强烈。该时期结束的时候,人们已达到自卫/自立的目的,成为自己。

1.3.1.2 中年期

中年期始于生命中期的转型期40~45岁。在此之前一段时间中,每个个体已经反复评价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结构,这种评价通常伴随着巨大的混乱和苦恼:“我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我到底从妻子(或丈夫)、孩子、朋友、工作、社会那里得到了什么?我为他们又为自己做过些什么?”莱文森和他的同事的结论是,样本中80%的男性和85%的女性在中年转型期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上述思想危机。

为什么一些人会在40多岁时经历这种痛苦的再评价过程呢?莱文森指出了三个重要的相关因素。

第一,人在40岁左右时,身体机能即使下滑得不多,也有可能被视为失去了青春活力,这种改变使人们增加了对死亡的注意力。而一旦意识到生命已经过去了一半,人们就会减少对外界的持续性“贡献”。

第二,40~50岁的人通常会发生“代”的转换。二三十岁的人容易把40多岁的人看成“老一代”。到了自己40多岁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十几岁了,父母可能生病或去世,这时,四五十岁的人们就会感到自己被推入了成人世界中的老一辈人的境地,青春已经结束了。

第三,40多岁的人经历过的人生已经足以对年轻时候的梦想做出评价。没有实现梦想的人必须面对失败,重新为未来做出选择。而在事业阶梯上成功攀登的人也会开始怀疑以前做的选择是否正确。人在30岁的时候,所做的选择更强调“自立”的某些方面,如成功、成就、权利、竞争,而超过了对友谊、照顾老小、精神发展等方面的重视。或许,按时完成工作、出差、整天忙忙碌碌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却是以牺牲其他的生活方面为代价的,此时那些被遗忘的方面急须发泄,于是人们就得对自己的人生重新评价一番。

中年转型期后的45~50岁是一个稳定时期,人们必须尝试为中年构建一个令人满意的生活状态。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Hall)、菲利普·莫尔维斯(Phillips Mirvis)建议,中年人应当从事多样化的事业。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使中年人比他/她的年轻同行更适应工作,有更多的选择。

这个阶段过了就是50岁后的转型期50~55岁,这时的生活目的就是要解决在中年时期出现的问题及承担新的发展使命。再往下又是一个稳定的阶段,即中年最后的阶段55~60岁,此时人们须另外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1.3.1.3 老年期

老年转型期60~65岁前承中年期,后接老年期。此时,身体的衰退更加明显,疾病和死亡开始发生在家人和朋友之中。面临退休,同时伴随着地位和权力的丧失。莱文森在论及老年人的工作发展时认为,必须在此时实现生命的完整感———不仅仅是德行和成就,也是生命作为一个整体的完整感。假如做到了这些,他就能在老年期享受没有多少痛苦和失望的生活。尽管也有不完美,却能在面对死亡时找到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人们在老年时应当为最后的生命时光做准备,很多人还是采取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许与工作有关,也许无关。老年人并不认为自己老,只要在一些有意义的方面还有活动能力和生产能力,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不认为他们就老了。保持持续的生产力也许是成功进入老年的途径。与生产能力较低或一般的老年人相比,生产能力较高的老年人能做三倍的家务劳动,多一倍的庭院劳动、三倍的有偿劳动、接近四倍的志愿工作(任远,2023)。这些研究使人越来越意识到,老年人从正常的工作角色中退出后,仍然能够而且的确保持着高效的生产能力。

1.3.2 人生的三个重要周期

艾德佳·H.雪恩(Edgar H.Schein,1978)认为,人的一生交织在生命周期、生活周期与职业周期构成的心理、社会生活空间当中,三个周期交叉重叠,相互影响,如图1-3所示。如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就体现了三个周期的相互影响,以及不同周期所体现出的特点。

图1-3 人生发展周期应激曲线

在每一个生命周期的历程中,个体在不同阶段都要完成一些关键性的重要人生任务,这些任务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会给人带来较大的压力,需要个体尽最大的努力去应对。应对得当,个体就能得到发展,并对下一阶段产生积极的效果;应对不得当,就会形成问题,对下一阶段产生不利影响。在人生发展周期应激曲线上,波峰意味着发展的一个选择点,标志着人生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两条曲线同时处于波峰时,个体一般倾向于减少在某一方面的投入,降低对某一周期的参与程度;但是,这样做一般会加大各方面的压力。例如,结婚、生子与工作之间发生冲突时,若采取对家庭生活减少参与的策略,必然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若采取对工作减少的策略,工作上的矛盾和压力就会加重。

有效解决生命周期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需要个体素质与社会支持两个方面的条件,如图1-4所示。其中,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童年期体质与情感方面的经验、社会化程度等。社会支持包括职业组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氛围、同辈人的帮助、家庭关系等。

图1-4 解决生命周期中的冲突和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条件

1.3.3 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职业心理

整个职业生涯可分为若干阶段,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任务不同,职业心理也不一样。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者们对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也有所不同。

格林豪斯从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的视角度划分职业生涯,将其分为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五个阶段。施恩根据人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幻想、探索、进入工作世界、基础培训、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机、职业后期九个阶段。萨柏从发展的视角,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由于萨柏的职业生涯五阶段理论是1953年提出的,根据现行平均的受教育时间及初次参加工作时间,本书在萨柏的五阶段划分基础上,将每个阶段及年龄划分做了微调。

1.3.3.1 职业意识成长阶段(0~17岁)

在这个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学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在学习中开始接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逐渐开始考虑自身的职业能力、兴趣、性格、好、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社会的现实,并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了解与尝试,调整他自己的角色。在这一阶段还会经历职业的幻想、职业兴趣建立以及职业能力建立等过程。

1.3.3.2 职业探索阶段(18~26岁)

职业探索阶段属于学习打基础、职业起步的阶段,该阶段的青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了解与探索,此时的职业心理面临着从学校到社会,由学生变成员工的过程。此阶段的个体刚刚融入职业不久,开始慢慢适应职业,学习有效工作,学会处事、处世、建立职场友谊,以及应对工作中的成功感或失败感。

1.3.3.3 职业确立与发展阶段(27~45岁)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学习之后,进入这个阶段的个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独立地开展自己的工作。这一阶段是事业取得成就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大显身手的黄金时期,处于人生发展与上升期。此阶段一些个体会出现与自己的同学、同事对比的情况,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

1.3.3.4 职业维持阶段(46~55岁)

维持阶段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是人生的收获季节,个体离开现专业的可能性变少,有较高的稳定性,在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职位同时,寻求上升的空间,并逐渐达到顶峰,成为某一领域里的专家、行家。同时,也会面临后起之秀的挑战,有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自己前期打下了坚实基础,或者对升迁发展没有太大期望,心理压力相对前一阶段小。

1.3.3.5 职业退出阶段(56~60岁)

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尽管进入这一阶段的个体无论从体能、智能还是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退化,但是与年轻的员工相比,其自身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无论是在事业上继续发展,还是准备退休,都面临着转折问题,会产生职业心理上的不适感,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mOCkLmMNfNg0B+4T5wSE7KzxuZ8KfYDDpSPH4+KdUm1H3Xrq6DdSr/JsWgDlcV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