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人格测评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发展,最终成为如今我们常用的人格测评工具。
(1)词汇研究。大五人格理论的基础源于对人格特质词汇的研究。奥尔波特率先开始了这项工作,他让助手精确地数出了在英语词典中有多少个描述人格差异的词汇,结果是17 953个。之后他又从中挑选出4 500个,但这显然还是太多。后来卡特尔从这4 500个词中选出了他认为特别重要的35个词,并对它们进行了因素分析。
(2)人格特质的发现。1949年,菲斯克从卡特尔的词汇表中选出了22个词用于分析,他对比了在这些特质上自我评定和同伴评定、心理咨询师的评定之间的关系。他的分析发现有五个因素总是最先出现在列表上,这就是后来的大五人格因素。这五个因素包括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3)人格模型的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一模型认为,人格特质可以由五个独立的维度来描述,这五个维度就是后来被称为“大五”的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
(4)人格模型的验证与发展。大五人格模型提出后,经过多年的研究验证,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科斯塔等(Costa, 1985)根据对16PF的因素分析和自己的理论构想编制了测验五因素的NEO-P1人格量表(NEO-PI Five-Factor Inventory)。该量表包括300个项目,被试在五点量表(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上指出每个句子表示他们自身特点的程度。此外,大五人格模型的早期倡导者之一迪格曼(Digman, 1997)率先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提出修正,他对已有研究中五因素的相关矩阵数据进行元分析后发现,存在两个更稳定的高阶人格因素,迪格曼将其命名为阿尔法(Alpha)和贝塔(Beta)。宜人性、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属于阿尔法因素,开放性和外倾性属于贝塔因素。
大五人格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简洁的框架来理解和描述个体差异,同时也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通过对这五大特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从而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五种人格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以及尽责性(C)。
神经质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和不确定性时,表现出的情绪不稳定和易焦虑的特质。高神经质的个体往往更容易感到紧张、担忧和沮丧,而低神经质的个体则相对更加冷静、稳定和乐观。这种特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有重要影响。
外倾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的热情、活力、自信和寻求刺激的倾向。高外倾性的个体通常喜欢与他人交往、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善于表达情感,而低外倾性的个体则更倾向于独处、安静和内省。这种特质对个体的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奇事物、艺术、文化和经验的接受程度和好奇心。高开放性的个体往往更加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喜欢尝试新事物,而低开放性的个体则更加保守、传统和务实。这种特质对个体的创造力、学习和适应能力有重要影响。
宜人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的友善、合作和关心他人的倾向。高宜人性的个体通常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更善于合作和分享;而低宜人性的个体则可能更加自私、冷漠和攻击性。这种特质对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尽责性是指个体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责任感、勤奋和自律的倾向。高尽责性的个体通常更加自律、有条理、认真负责;而低尽责性的个体则可能更加懒散、不负责任。这种特质对个体的学业成绩、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影响。
大五人格测评时,对测评对象的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均无限制,测评量表有三种版本。
这是最早的大五人格测评量表之一,由科斯塔(Costa)和麦克雷(McCrae)编制。它包括300个项目,用于评估个体在五个维度上的特质水平。NEO-PI的特点是全面而详细,能够提供深入的人格特质信息。然而,由于其项目较多,施测时间较长,可能不太适用于一些需要快速评估的场合。
这是NEO-PI的简化版,包括60个项目,旨在更快速、简洁地评估大五人格特质。NEO-FFI的特点是施测时间短,适用于大规模样本或需要快速筛选的场合。然而,由于其项目较少,可能无法提供像NEO-PI那样详细的信息。
这是NEO-PI的修订版,对原始量表进行了更新和改进。NEO-PI-R包括240个项目,与NEO-PI相比,它在保持全面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量表的信效度和跨文化适用性。NEO-PI-R的特点是结构严谨、信效度高,适用于各种研究和应用场合。
大五人格测评量表
通过大五人格测试的五种性格因素的结果,客观分析人们在行为、动机、态度和期望方面的个性差异和特长特点,尤其是工作场合的表现与合作。量表计分方式采取Likert五点尺度评级标准,分数从“1”到“5”,每个分类里均有正向计分与反向计分的题项,其计分细则不同,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 计分细则
表3-2是NEO-FFI量表(60个题项)的计分详表。
表3-2 各项目的计分方法
每一种人格分类均有六个子维度,共30个性格要素,测评分为低分、中分、高分。低于中间值的最小值为低分,介于1 ~ 3分;处于中间值为中分,介于4~6分;高于中间值的最大值为高分,介于7~10分。
大五人格测评可以用于职业发展、团队建设、自我提升、心理健康管理等方面。
(1)职业发展。当个人在寻求职业发展或改变职业道路时,可能会考虑进行大五人格测评。这种测评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优势和弱点,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2)团队建设。在组建团队或改善团队沟通与合作时,团队领导者或人力资源部门可能会考虑进行大五人格测评。通过了解团队成员的个性特点,可以更好地分配任务、解决冲突并提升团队整体效能。
(3)自我提升。个人在寻求自我提升和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进行大五人格测评。通过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并制订相应的发展与改善计划。
(4)心理健康管理。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的某些维度(如宜人性、神经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关联。这意味着通过大五人格测评,可以识别出需要在情绪调节能力上加强的个体,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5)社交活动。大五人格测评结果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提高社交技巧;用于社交场合,帮助个体根据不同性格特点的个体制定合适的交流策略。
随着技术的发展,大五人格测评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基于面部行为分析的自动人格识别技术、AI预测大五人格特质以及图像基的人格评估方法等,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测评的效率和便捷性,也为大五人格测评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最近的研究还尝试通过分析脑电信号来预测人格特质。这项研究利用EEG记录和自我报告的大五人格值,提取了一些时间和频率域特征,并用它们来预测人格特质。
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维度与高中生的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性。层次回归分析显示,人格特质比智力对学业成绩具有更强的预测力。在高校,大五人格特质被用来评估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价,研究发现,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是学生偏好的教师人格特质,而神经质不是。
人格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人格可以胜任不同的职位,不要将测验结果当作被测试者的永久“标签”。我们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测评结果,每种因素分数高低的意义及重要性,有赖于其他各因素分数的高低,或全体因素的组合方式。所以,在评价各个因素分数的高低时,应参考其他方面的行为和生活状况,不应仅仅根据测验的结果武断地评价自己的人格。
五种人格的高分与低分特征如表3-3所示。
表3-3 五种人格的高分与低分特征
李毅,男,32岁,从事的是科技研发方面的工作,具有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觉得应该提升自我,但他又感觉工作中的问题都能解决,于是,公司的心理顾问建议他做一个大五人格测评。他的性格要素得分如图3-3所示。
图3-3 李毅的性格要素得分
从图3-4中可以看出,有11个要素处于低分,兴奋性的得分最低,7个要素处于高分,其他的12个要素处于中分范围内。基于得分的解释如表3-4所示。
表3-4 李毅的30个性格要素基于得分的解释
表3-4 (续)
表3-4 (续)
表3-4 (续)
从表3-4可以看出,李毅在C尽责性这个分类得分最高,说明其对于自身的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能力较好。而在外向性(E)与宜人性(A)的解释中,可以发现他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不喜欢主动与人打交道并且对他人的动机与行为心存疑虑。E3与A5、A6的得分更是相互印证了其更加热衷于影响别人的行为,而非被他人影响。
进一步分析发现,李毅从事的是科技研发方面的工作,具有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从工作性质上来说,他已习惯了独立从事工作,并且其能力能够独立支撑一项新的工作。神经质(N)的得分,虽然体现了其对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焦虑,但是同样也体现了他内心不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然而,他的独立有时也会成为阻碍其进步的绊脚石,开放性(O)的分数更加进一步证明,由于其不愿与他人打交道与合作,其尝新与思辨的水平都不高,对于科研这样一个需要想象力与尝新的行业,这可能阻碍其职业发展。
测评建议:李毅应当在保持独立思考与对外交流中找到平衡点,尽量能够在保持自身目标或追求的基础上,通过与人合作进一步实现利他与利己的有机结合,这样能够有益于其自身对新事物的理解与接纳。李毅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改善:要相信世界大部分人是诚实、可信的;注意与家人、与朋友交往时更坦率、真诚;尽量温和处事。李毅可以尝试学习沟通技能,读一些能提升人文素养的书籍,如名人传记,建立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