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时这些梦想不一定是学生家长所支持的。当梦想不能自由实现时,学生就会以某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在诉求;而当常规表达无法得到满足时,学生就会采用极端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辅导员要看到学生的内在动力,并做好家校沟通的桥梁,为学生发声,为父母解忧。
小池,女,出生在新疆一个富裕家庭,父母均是国有企业中层干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小池管教严厉、期望甚高,为她规划好学习内容,如小池稍有犯错,便打骂责罚。由于父母工作忙,小池从童年起,多被寄宿在爷爷奶奶家,因此也免受了一些皮肉之苦;在其初中时曾因早恋与异性发生了亲密接触,随后的流言蜚语和相互不信任导致最终以分手结尾。
上大学后,脱离了家庭压抑的氛围,小池对大学校园一切都很好奇,满怀憧憬,尝试着与同学们交往,新环境给她带来了欢喜和兴奋。小池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一味只关心学习成绩,所以通话常常不欢而散。小池假期回到家里,仍旧是面对严厉的管教。大二开始,小池自觉学习成绩一般,由于自身优越的条件,想出道当明星,但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小池为了存钱实现明星梦,通过在社会上参加选秀、与人陪酒、陪唱歌等方式来赚钱。在寝室,小池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显露,与同寝室同学常因琐事发生争吵,和同学发生矛盾成为家常便饭。由于不善交往,小池性格愈加易怒暴躁,多次找原辅导员申述解决同学间矛盾,但几次调解开导收效甚微。小池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常因为头疼而睡眠时间很少。最终,小池申请在校走读。
我在小池读大三时接手该班级,依据原辅导员的嘱托,对其重点关注,我也多次主动联系小池,给予关心关怀。在发现小池多次无故旷课后,我找到小池进行批评教育。交流下来,小池对待老师的态度非常诚恳,也愿意听从老师指导。因为小池优越的自身条件,我让其在运动会上担任领礼员,在重要场合担任颁奖礼仪等,重在发挥小池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三某一天晚上 11 点多,我接到学校保卫处打来的电话。小池在居住地的 33 楼阳台栏杆上喝酒哭闹,扬言要跳楼,保安巡查发现后报了警。派出所与学校保卫处、学院联系,告知小池当前情况。我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派出所、消防队将小池解救至安全地带,同时将这一突发情况报告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随后第一时间联系小池的家长并告知情况。在小池的出租房里,经过现场 1 个多小时的情绪疏导和安抚,小池的情绪基本稳定,无过激行为出现。我交代同居室友要密切关注小池的动静,防止再次出现过激行为。凌晨 4 时许,学院副书记与我离开现场。第二天早上我再次联系家长,并催促家长前来做好陪护工作,同时赶至出租房内,关心学生状态,并向其室友进一步了解小池的情况。原来小池曾有过抑郁症病史,目前一直在服药。事发的前两天,小池与其母亲发生过激烈争吵。
心理学家根据“接纳或回应”以及“要求或控制”两个维度把养育方式分成四类,分别是专制型教育方式、权威型教育方式、放任型教育方式以及不作为型教育方式。所谓“接纳或回应”维度描述了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多少关爱,对孩子有多少回应。而“要求或控制”维度则描述了父母对孩子限制和要求的情况。小池虽然生长在富裕家庭,衣食无忧,但其家庭成员间缺乏沟通,强硬的望子成龙愿望。造就了小池父母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他们的限制性非常强,会对小池强加很多规则,并要求小池严格遵守,使她产生逆反心理。而与此同时,他们对小池现实情况的接纳和回应却远远不够,不断的惩罚和强制性措施,导致了小池与父母交流较少,关系疏离。
小池在童年以后就与爷爷、奶奶长期生活,父母在小池的成长过程中是缺失的。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说:“错过孩子建立依恋对象期,如果推迟到 2 岁半以后,再好的母亲抚养都没有用了。”心理学家林文采也曾说过,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们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这五大心理营养当中就包括“安全感”。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小池性格孤僻叛逆,不愿沟通。青春期尝试的懵懂恋爱,被流言蜚语击碎,加重了小池对人的不信任。
在家庭氛围中,小池长期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从小被计划好的成长之路,抹杀了原本的兴趣爱好,情感长期得不到有效释放,这也是她出现抑郁情绪的原因所在。加之小池不太擅长与人沟通心中情感无法排解,使得自己的消极情绪越积越多,最终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当天到达现场时,我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平稳心态后再进入现场与小池交流。和小池的交流不急于切入主题,通过以往的互动,我首先是引导其放下思想包袱,了解其内心所思所想,构建相互信任的基础。在了解小池的心结后,我作为学校心理中心咨询师兼辅导员,运用共情、倾听等方法与小池充分沟通,缓解小池与家长冲突的焦虑情绪,同时从保护小池生命安全的角度,与小池约定安全承诺。当天在现场,我发现小池非常喜欢弹钢琴,于是也邀请她弹奏一曲,达到了舒缓情绪的效果。小池也对我作为辅导员身份的介入不反感、不抵触,这为后续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小池安全回到住所后,我安排班长陪住,24 小时看护,直到小池家长到达,并再次联系其前任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小池的心理与身体状况,了解导致其精神状态发生严重变化的诱因和经过,以便后续与家长沟通。
通过和学生家长保持沟通,我进一步了解小池精神状态发生变化的根源,和家长配合做好小池的心理疏导工作。在家长来学校后,我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并指导家长特别是母亲应该对小池以关怀关心为主,切勿指责,以免激化她情绪而导致新的过激行为,并要求家长必须在校陪读,做好安全防护,同时建议及时带小池到医院进行心理诊断、治疗,在陪读期间有情况第一时间与辅导员联系,共同做好小池的心理防护工作。
通过与医院专业医师沟通了解小池的发病诱因、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我与学校心理咨询室老师联系进行心理疏导,用更专业的方式来舒缓学生精神心理疾病。我再次建议家长到校以后,应带其到当地精神类医院诊断复查,后经当地专业类医院诊断小池为中度抑郁(复发)。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小池的精神心理疾病,想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并最终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既需要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更需要小池能建立自信、自强,走出心理阴霾,走出心理困境,主动与人沟通,释放压抑情感。
危机处理后,在日常工作中,我多方面了解小池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其通过变换喜欢的发型,穿喜欢的衣服,与其他同学一起购物、看电影来缓减精神压力,同时叮嘱与小池关系较好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上多关照她。小池渐渐对我信任,并愿意与我交流。我和小池家长沟通,坦诚交流她的真实想法和精神状态,建议家长多鼓励少批评,应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其喜欢的生活方式,她的父母也听从了建议。在家长陪读两个月后,小池的状态相对平稳,逐渐驱散了心理阴霾,克服了自卑、不自信的心理,开始尝试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愿意信任他人,家庭矛盾得到了很大改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逐渐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至此,危机解除。
随着大学生心理危机日益严重,各个高校均有意识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危机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支持系统,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本案例中,危机干预的成功得益于学校危机干预体系的启动,更得益于学校与家长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防护墙。
学生发生危机时,保证安全,做好监护,是心理危机干预当中最重要的工作。学校保卫处、学生室友是我们校内可靠的支持资源,同时校外公共警力资源也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力量,要调动校内外各项资源,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在本案例当中,我们遵循“从楼上到楼下”“一人到几人”“清除伤害物”“辅导员到家长”的安全原则,确保将危机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身心伤害降到最低。
学生发生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危机行为和表现”理解为“婴儿的啼哭般求助”。在跟学生交流时,我们要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确定和理解当事人本人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不断给予情感支持。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求助意识——即老师是可靠的资源,使其了解到学校相关人员是完全能够信任的,是能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这是进一步开展危机干预和帮扶工作的前提。
研究表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对学生现状“一问三不知”,甚至忽视学生已出现的问题。在本案例中,学生发生危机的心理诱因源于家庭沟通不畅,学生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持与理解,进而出现危机。辅导员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建立起家长与学生沟通的良好平台,让家长理解学生现状,促进自我反省,从而改善家庭氛围,给予学生温暖。同时,辅导员也要积极给予家长支持,理解与接纳家长对学生担心的情绪,与家长建立帮扶学生的统一战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帮扶工作。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有相对便利的条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及时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动态。在本案例中,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处理学生危机的重要前提。本案例的成功,得益于辅导员在平时工作当中有意识地建设心理健康排查体系,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在危机发生时,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党员的骨干作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尽力缓解或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