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选题缘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一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举全党全国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发展,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个领域全方位全面的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问题,就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在上万年的发展中,以其兼容并蓄的胸怀,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纽带,农业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聚焦不断发展的“三农”问题,从根据地建设到农村实行合作化,从乡村发展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乡村振兴再到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发展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实现革命的胜利,党将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开始实行土地革命政策,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促进工业的发展,党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将分散的小农经济联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实行合作化制度,经过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过渡,成功地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将分散的小农经济整合起来,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的产量,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业合作社已经不能再适应经济的发展,为了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却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于是国家开始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的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势,提出了脱贫攻坚任务,并且攻克各种难关,成功实现了农村的脱贫。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美丽乡村。乡村发展经历了战时的乡村革命,建设时期的乡村改造,开放时期的新农村建设,直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的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国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地区,陕南地区作为全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结构,还是其特有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因此,研究和探讨陕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内容,从中提炼陕南地区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对于全国同类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陕南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属于秦巴腹地,被誉为“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是历史上秦楚文化的交会地带,具有文化多样性。陕南地区位于我国的中心地带,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带,地理位置、生态价值、文化意义都很重要。

陕南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属于连片贫困脱贫攻坚区,受秦巴山区复杂的地形影响,产业发展滞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陕南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整合各方资源,走出一条“生态+特色产业+旅游”的乡村产业振兴道路,以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指导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乡村发展道路。

本书以陕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安康、汉中以及商洛的乡村振兴实践,对各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实践进行总结和梳理,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落后地区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以及产业融合持续优化的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审视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持续调整陕南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SZwGLHRtHCWz0zq2aeSHtXEBPD9y84Ch/xbcx/glGOJmk2kBc9597ONXrwwgslD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