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一词源于国外“science”的概念。“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在拉丁语中,“scientia”是指知识、技能或专业知识,源于动词“scire”,意思是“知道”或“了解”。事实上,以欧几里得几何学形式逻辑推理为重要标志的科学,最早源于古希腊。因此,可以推断,术语“科学”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拉丁文“scientia”来自希腊文“episteme”。所以,科学最广泛的含义,是学问或知识。但英语词语“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是自然科学的简称,最接近的德语对应词“wissenschaft”,是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仅包括“science”(科学),也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
。这是对科学含义最早的解释,即把科学视为一种理论知识。因此,排除那些只反映事物表面经验知识后,我们仅把反映对象本质的、经过理性思维加工过的知识视为科学。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将科学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视为一种知识体系。这种观点认为,一般知识不能被视为科学,即使单个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算科学,只有系统化的知识和理论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联系起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时才可称为科学,就像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一样,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一般分类来看,科学大致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和人类行为,包括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这样,科学就成为关于自然、人的思维和社会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本没有与西方概念中的“science”完全对等的词汇。但在我国,与科学的含义相同的词语很早就有。例如,在我国古代《礼记·大学》中就有与科学研究相近的论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句话的含义是:要想使意念真诚,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分析和研究万事万物。只有对万事万物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才能获取知识。“格物”的含义是分析和研究事物,“致知”的含义是获得、掌握科学知识。
中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使用科学一词。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科学”一词通过日本的翻译引入中国。1898年4月,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戊戌奏稿》中使用“科学”一词。在日本,“science”被翻译为“科学”(かがく,kagaku),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科”指的是系统的分类,“学”指的是学问或学术。1896年8月,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使用“科学”一词。科学翻译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正式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使用的“科学”的含义明显与西方的“science”的概念相对应
。这个组合词汇被引入中国后,逐渐成为对西方科学概念的标准翻译和表述,具有“研究”和“知识”的意思。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提出:“‘科学’一词通常是指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之一或是三者的混合。有时研究人员谈起科学,是指揭示科学规律的具体方法;在另一些情况下,研究人员所说的科学是指源于科学发现的知识;同时,科学也可以是指,当你有了某些科学发现后所能做的新事情或实际上正在做的新事情,这通常被称为技术。”
显然,费曼强调,科学不仅包括知识和发现知识的具体方法,而且包括发现过程中的思维、技术手段和应用技术步骤。
科学不仅是一种系统和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一个研究过程,即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等方法,运用技术探索自然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并提供准确、可靠的方法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事实上,17世纪初,特别是1609—1610年,“现代实验科学之父”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通过改进望远镜进行系统的天文观测,并发表《星际信使》一文,记录其观察到的现象。这些发现,不仅挑战了地心说,而且展示出实验观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标志着现代科学方法的形成。探究自然界秘密的主要步骤如下:
(1)观察。研究人员强调观察自然现象的重要性,科学研究应该基于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和记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收集数据,用来验证或者反驳科学假说。
(2)假说。研究人员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和演绎来推导假说,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假说是对现象背后可能的解释。利用技术性实验来证明或者反驳假说的正确性,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
(3)实验。伽利略特别重视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设计和执行实验来观察在特定条件下自然现象的表现,从而收集数据来支持或反驳假说。
(4)数学化。将数学视为科学研究语言,通过数学方式来描述自然现象,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行为。数学化强调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5)重复和验证。研究人员认识到重复实验的重要性,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重复实验,有助于验证现象的普遍性和准确性。
这样的方法论通过观察、假说、实验和数学化过程,逐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模板。这一创新的研究方法还提出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遵循方法、应用技术、探寻规律、创新知识,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
科学在生产知识、优化知识体系结构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
(1)客观性
科学的客观性是指科学研究必须关注事实,不能受主观情感或者偏见的影响。例如,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望远镜和数学模型来观测并描述太阳系中行星的轨道运动,就是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这一过程包括:可观测性,即多地多次独立验证观测数据;可验证性,即通过数据建模和调整数学模型来验证结论;结论一致性,即不同研究者得出相似结果;预测确切性,即准确模型预测行星位置。具备这些特征,才能使整个研究过程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只有科学研究方法,才能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例如,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是医学研究中用于评估药物或疗效的关键,其保证科学客观性的方式如下:
①随机分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排除选择偏见。
②双盲设计。实验的参与者和评估者均不知道谁接受实验药物或安慰剂,防止主观偏见。
③对照组比较。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实验组与接受安慰剂或标准治疗的对照组效果,确定治疗的客观效果。
④双盲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时,参与者不知道数据结果,以确保分析的客观性。
这种设计确可以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可重复性
科学的可重复性是指科学结论必须能被重复验证。换句话说,研究人员在同样的条件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这一特性能够确保科学结论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科学历史上的所有发现都可以说明科学实验结论在不同地点的可重复性。科学发现都具有在不同地点进行的独立复制和验证的特征,以确保其可重复性。
例如,1929年,爱德文·鲍威尔·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在威尔逊山天文台观测到不同星系红移现象并提出以下观点:
①宇宙膨胀。远处星系以与距离成比例的速度远离地球。
②红移现象。远处星系的光谱向红色端移动,显示它们正在远离。
③速度与距离的关系。星系退行速度与其距离呈线性关系。
④哈勃常数。哈勃常数是描述速度与距离关系的比例常数,是宇宙学研究的关键参数。
哈勃定律发现后,全球天文学家通过独立观测验证这些理论,证实科学发现的全球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这些独立验证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3)批判性
科学的批判性是指科学的方法包括质疑和怀疑的元素等,所有的观点和理论都需要通过实证的检验。例如,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和实验,挑战当时普遍接受的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观念。伽利略的关键观察对象包括月球表面、木星的卫星及金星的光学现象,特别是木星卫星的发现,表明不是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直接质疑地心说。这些批判性理论促进了科学革命,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结构的理解。
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曾经提出,科学理论的标准应为能用实验证伪。这个标准的关键观点包括:一是可验证性,就是说,科学理论必须具备可验证的特征,且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进行测试。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提供一种方式来验证或反驳其主张,以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学知识。二是可证伪性,就是说,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被证伪的,存在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明它是错误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理论不能被测试或验证,或者不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这个理论就不是科学理论。
这个标准的实质是不断质疑和测试科学理论的有效性。这样就可以排除虚假科学,确保科学理论建立在客观的、可验证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信仰、主观观点或无法验证的主张。
(4)创新性
科学的创新性是指体现在科学劳动成果——知识的新颖性。这意味着科学研究能够产生新的知识、概念、理论或技术。知识的新颖性不仅是指全新的发现,而且包括对现有知识的新的理解或应用。
科学创新必须具备的特征是可验证性。科学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修正或推翻的。新的科学发现或理论,都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或其他科学方法进行检验。
例如,20世纪前,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经典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但在20世纪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创立相对论,对物理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相对论引入了关于时间、空间和引力的新观念。其中,狭义相对论提出光速不变性、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等概念,改变了人们对电磁学和相对运动的理解。广义相对论则认为,引力是物质和能量弯曲时空所产生的,提出等效原理,预测光线的引力弯曲和黑洞的存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理论通过观测日食时太阳附近恒星光线的弯曲得到验证,这一实验结果与预测一致,就证实了相对论的正确性。
科学研究是生产知识的劳动。科学研究生产的知识,不断优化着人类的知识体系结构,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
(1)认识自然
通过科学研究,人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理解自然界的运作原理。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提出万有引力定律,阐述地球物体运动及行星间引力关系,为宇宙学研究奠定基础。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看法。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创造的元素周期表不仅揭示了元素间的关系,还预测了未知元素的存在。这些科学发现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原理的理解,并推动了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2)改造自然
科学研究使人们开发新技术和方法来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也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科学研究通过开发太阳能板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将太阳光转换为电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使用能有效监测环境变化,如森林砍伐和海平面上升,这对制定环境保护策略至关重要。此外,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开发能够减少交通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显示出科学研究引导技术创新的价值,并促进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够有效解决各种环境问题。
(3)塑造科学思维方式
科学不仅是一系列的事实和理论,还包括一种特殊的思考方式——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批判性思考、逻辑推理、实证主义和系统性分析为基础的思考模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例如,面对大肆宣传的新健康食品或治疗方法时,具备科学思维的人会提出以下关键问题:
①证据来源。信息是否来自同行评审的科学研究?
②研究方法。结论是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得出的?
③样本代表性。研究涉及的样本大小及其代表性如何?
④偏见和阈限。研究是否存在潜在偏见?结果的解释是否全面?
⑤共识与争议。科学界对此问题是否有共识或存在争议?
这种批判性思维可以让人科学地处理信息,避免采纳无科学依据的建议。此外,这种思维方式也适用于评估新闻报道、金融投资、环境问题等,有助于提升理性思考能力,构建一个更明智和健康的社会。
科学研究强调实证方法,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来获取知识。这种对证据的重视在社会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方式在全社会促进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这不仅对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4)科学社会实践
科学研究在医学、工程、经济等众多领域起着关键作用。在医学领域,科研人员利用病毒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迅速开发有效的疫苗应对传染病暴发。在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推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并减少环境污染。此外,科学还提供解决污水处理、废物管理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方法。在经济领域,经济学研究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大数据和统计模型预测市场趋势,辅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
科学研究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的领域还有很多,不仅能丰富和优化人类的知识体系,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索自然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相互关系,优化人类知识体系结构以指导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