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特色小镇的相关研究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中国特色小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究其起源来说,最早现于云南等地,由地方政府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特色小镇建设。2011年,云南省在发展旅游特色小镇的基础上,印发首个省级特色城镇建设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1〕101号),列出现代农业小镇、工业小镇、旅游小镇、商贸小镇、边境口岸小镇和生态园林小镇等六类特色小镇作为云南省城镇化的重点。2011年,北京市还将标志性城市建设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优先发展重点。浙江省政府在2015年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特色城市建设,要求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用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加强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现代化。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对发展特色小镇的基本原则、目标和培育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自此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的高潮,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对特色小镇开展广泛的研究。从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关注点主要聚焦在特色小镇的内涵解释、发展路径、功能作用和建设培育策略等方面。

1.3.1 特色小镇的内涵

关于特色小镇的内涵,国内有些学者从与传统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行政区划的差异性给予定义,有些学者从新产业组织形态的角度对特色小镇进行定义。

1.3.1.1 特色小镇有别于传统工业区、产业园区、行政区划

国内学者认为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上“镇”的概念,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开发区,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发展的载体。李强(2015)提出,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起来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自己的科学规划、产业定位、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基础,也是“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载体。马斌(2016)将特色小镇的内涵定义为特色产业、地域文化、优美环境和良好的配套设施的结合体,其发展模式与传统工业园区有很大的不同。苏燕(2017)将特色小镇定义为新型产业园区。金永良(2016)指出,特色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单位“城市”,也不是对“地区”的传统理解,同时也不是大规模的政府综合管理平台,而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清晰的企业创新创业空间。程海燕(2018)提出,特色小镇是在地理层面上集特色产业、制造住宅、生态空间于一体的平台。它与传统的行政城市和工业园区有很大不同。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特色小镇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的新型社区,有别于行政区划;第二,产业集聚是特色小镇的主要特征,特定产业集聚发展是基础,这就跟传统意义上具有居民居住功能的房地产小区区别开来;第三,特色小镇具有生产、文化、旅游和社区的功能,这就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区别开来;第四,特色小镇以市场为主体,让市场机制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3.1.2 特色小镇是产业组织、生态系统、地理发展空间的创新

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特色小镇是一种产业组织形态,其中产业组织是关键。雷仲敏等(2017)提出特色小镇应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产业特色明确;二是生态宜居;三是文化特色鲜明,包括传承传统文化和传播现代文化;四是有完善便捷的各种功能区;五是有较大发展潜力。王旭阳等(2017)提出了特色小镇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有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二是城镇功能齐全服务完善;三是有优美的城镇形态;四是有灵活制度设计。

史云贵(2017)提出,由区域、生态、文化等特色环境因素与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形成的集合体,具有以人为本、产业导向、文化积淀、产业融合、并具有与小镇“三产”联动、“四化”联动等特点,形成了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平台。它的定义特征是时间、创新、人性、包容和坚持。卫龙宝、史新杰(2016)将特色小镇定义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载体和新动能,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发展强劲的特色产业;二是小镇功能齐全、完备;三是有小而美的形态;四是有灵活的体制机制。同时,他们认为,特色小镇在概念、本质、目标、功能上,与城市化有相似之处。盛世豪、张伟明(2016)认为,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集聚平台,应该包含一个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体验应用和区域文化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张继富(2017)将特色小镇的内涵合二为一,定义为可持续的产业组织创新载体。黄莹(2017)认为,特色小镇应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平台,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具有独特文化风味的场所。杨梅和郝华勇(2018)提出,就特色小镇的核心内涵来说,它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的平台。陈炎兵(2017)提出,特色小镇是独立于农村和市区的平台,随着三次产业的逐步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明确产业、人文、风貌、管理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地理集聚空间。

1.3.2 特色小镇的特征、模式类型和评价体系解释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特色小镇及其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郑浩丰(2017)依据特色小镇的发展基础与产业特色将发展模式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第二类,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第三类,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第四类,自然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同时分析了特色小镇的动力机制,即产业技术创新拉动力,消费结构变化促使供给结构转变的拉力,政府统筹决策新型集聚空间的拉力。石玉(2018)从产业核心、历史文化核心、生态资源核心和复合型四个方面划分特色小镇。陈炎兵(2017)将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划分为自发模式和主导模式两大类,主导模式又分为政府、龙头企业、项目、房地产开发和PPP主导模式。王东林(2017)按照发展阶段将特色小镇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成熟型特色小镇、待哺型特色小镇、新创型特色小镇。柯敏(2016)将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分为转型升级、资源型和新兴产业三类。魏伟和邹伟伟(2018)提出了五种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即自然资源导向、大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产学研结合、社会中介组织自发。

对特色小镇的评价体系,学者们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雷仲敏等(2017)用三个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进行评价,最终目标层以建设“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为标准,并建立相应指标体系;产业、环境、文化、功能、体制为中间层,即准则层;产业定位、发展特色、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和体制改革等16个指标为最底层,即指标层。王振坡、薛珂等(2017)从要素流动、分工专业化、经济效应等角度分析特色小镇发展理论,并以产业集聚作为特色特征,以此为基础构建起特色小镇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建立起相应评价指标体系。

1.3.3 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

一些学者还专门对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进行界定和阐释,认为农业特色小镇是以农业为核心,是三次产业融合以农业为专业发展的平台。王魏等人(2018)提出,以区域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以自然环境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农业特色小镇,是一个现代化的农业集聚区和创新发展平台,是以特色农业产业空间集聚发展为载体,集旅游、健康等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平台,也是一种基本服务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思明(2017)提出,农业特色小镇的功能绩效和教育机制是植根于农业,立足农业,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张露(2018)基于组织人口生态学理论分析农业小镇的内涵。以农业为核心和纽带的特色小镇是在一定区域内自然、经济、技术等要素自主流动而形成的。一个多功能的集聚区或平台,具有要素高度集中、多业态参与、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等特点。

1.3.4 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基础

很多学者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对特色小镇发展路径进行理论阐释,认为产业集聚理论是特色小镇的理论基础。张立平(2018)认为田园城市、卫星城市和新城运动理论是特色小镇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详细阐述了特色小镇的中心发展、分享空间和灰色区域理论脉络,丰富了我国特色小城镇发展理论。卫龙宝等(2016)认为产业集聚理论是特色小镇的理论基础,在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阐述了特色小镇的动力机制,并提供集聚效应理论。薛珂(2018)从产业集聚理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视角,深入分析了特色小镇发展路径,认为产业集聚促进了要素流动、专业化分工,这是特色小镇得以发展的力量源泉。金晶(2018)以演化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特色小镇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可行性,以组织与环境协同演化的理论逻辑对特色小镇进行了研究,发现特色小镇的发展能够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陈国庆等(2018)从产业集聚理论的视角,认为特色小镇可以从顶层设计、项目建设、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为特色小镇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

1.3.5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

很多学者还对特色小镇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认为特色小镇对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具有促进功能。陈炎兵、姚永玲(2017)认为,特色小镇具有三大主要功能:第一,大城市疏解功能;第二,小城镇升级功能;第三,产业聚集创新功能。

1.3.5.1 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功能

一些学者认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发展要依靠特色小镇这个平台和载体。李金海等(2017)对浙江诸暨大唐袜艺小镇进行了考察,提出了特色小镇是一个集产业链运营、创新创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并认为特色小镇具有智造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三大功能,传统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可以利用特色小镇这个平台,提升产业层次。马斌(2016)对浙江特色小镇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特色小镇是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舞台,并提出了特色小镇的“产、城、文、旅”功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同时,特色小镇也是制度供给的新空间。许益波等(2016)对浙江特色小镇深入研究后提出,特色小镇不仅有助于传统集群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别是为打造未来新兴产业提供了全新平台;并且特色小镇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学者从生产力空间结构角度分析特色小镇对产业升级的功能。刘淑萍(2018)、白小虎等人(2016)认为特色小镇是都市圈优势区位上的外溢发展载体,并从生产力空间结构角度分析了特色小镇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功能,并能促进创新发展。

1.3.5.2 推进新型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

部分学者将特色小镇视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王景新等(2018)认为,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延续,以及就地城镇化建设的开始,特色小镇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王玮等(2018)提出,发展特色小镇对于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张莉(2016)认为,工业化中后期城镇空间布局的新模式就是特色小镇。程艺等(2017)认为,特色小镇是农村人口就地就业的重要平台,是激活城镇化建设的市场活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表现形式,具有协调居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特色形成,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有十分重要作用。曾江等(2016)认为,特色小镇在要素集聚、结构调节、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是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模式。王东林(2017)认为特色小镇建设是农村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都有积极意义,发展特色小镇能够在环境、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商品供给、物业管理、社区生活等方面缩小与城市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那些“待哺型小镇”兼具城市与乡村双重优势,很大程度上既具备现代城市的功能特征,在小镇就能享受城市的方便快捷,同时还能享有城市所不具有的自然风光、优美环境、文化风貌和宜居场所。马春梅(2018)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以发展特色小镇为平台和载体。史云贵(2017)认为,建设特色小镇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行新型城镇化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对于解决就业、推进创新创业十分有益,特色小镇是厚植农村底蕴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器,乡村振兴的推进器。

一些学者还研究了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机制与作用机理。杨梅等人(2018)提出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作用,分析其作用机制: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以小镇为基础,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乡村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以特色小镇为平台拉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特色小镇为增长极,特色小镇建设对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以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传承乡村文化基因,解决农村就业,促进要素资源流动,提供返乡务工人员创新创业平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都十分重要。郝华勇(2018)提出,特色小镇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实践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特色小镇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作用机理,既能集聚各种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又能促进产业融合主体壮大,同时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张倩(2018)认为,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在就地城镇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表现是:第一,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为基础,能够改变原有农村生产结构;第二,特色小镇的生态功能和社区建设能够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第三,发展特色小镇对于保护历史人文和挖掘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李冬梅等(2018)基于组织人口生态学理论对成都特色小镇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农业特色小镇的形成机制,并认为特色小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特色小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些学者以具体案例分析了特色小镇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以及如何发展建设特色小镇。刘可立(2016)深入研究了个旧市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认为特色小镇是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升级版,能够吸纳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以及农业转移人口,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是服务农村的重要载体,并能较好地发挥辐射作用。苏彦(2017)分析了广州从化区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认为发展特色小镇较好解决了从化区八个山区贫困村社发展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资本要素进入广大村社地区的通道。市场和资本大量进入农村要有一个载体,特色小镇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特色小镇能够推动乡村地区产业集聚,产业发展降低成本、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新兴产业的进入都要有一定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特色小镇。没有它,城乡要素就不能自由流动,交易成本也就很高,不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色小镇对所在村镇地区的产业集聚,以及集聚效应的发挥都十分有益。韩静(2017)对广州市花都区花山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特色小镇能够很好解决乡村发展滞后状况以及乡村“空心化”问题。庞凤芝(2016)对河北省滦平县两间房乡苇塘村旅游小镇进行了研究,认为特色小镇是山区农村贫困化和“空心化”的较好解决方式。何爱等(2018)分析了广州市增城区蒙花布特色小镇建设,探讨如何发展特色小镇,以及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

一些国内学者还对特色小镇的培育和路径问题进行了研究。徐梦周等(2016)认为要从价值导向、空间布局、系统结构以及制度支撑培育特色小镇,并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给予阐释。石玉(2018)认为特色小镇是从产业园区转型、基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建制镇转型和人为的开发四种主要路径培育发展而来。柯敏(2016)认为,吸引产业集聚、完善服务设施、带动综合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并运用边缘城市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孟海宁等(2016)调研宁海智能汽车小镇,据此提出新型制造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和原则。 FV+CkygaTyEvVmBJQQb31Cavfr3ehSNanvA4a+q4S621qcQICyVT4HfWfO6CZi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