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三农”领域要有所作为,以追梦的姿态在新时代田野上结出自己劳动的丰硕成果。“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攀西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取得精准脱贫的胜利后,我们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加大扶持力度,精准发力攀西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先进技术应用,拓展新市场和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深化改革,开展国际贸易、科技创新等,提高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大规模返贫,使攀西民族地区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结合新时代要求,更加全面、系统地推进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由于自然、历史、区位等原因,攀西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大部分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刚刚完成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尤为艰巨。如何将攀西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同乡村振兴目标结合起来显得格外重要,充分挖掘资源潜能,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的路径,实现攀西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对增进民族团结、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意义重大。
纵观我国乡村发展历程,农业农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影响着,甚至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面对贫穷落后的农业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亿万农民团结奋进,筚路蓝缕,砥砺前行,谱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农村发展改革“中国奇迹”,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就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局来看,农业依然是“短腿”,农村依然是“短板”,农业农村发展依然相对滞后。长期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所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实现城乡平衡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是一个无可争议的现实,乡村振兴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并深刻阐释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优先位置,进一步明确了在工农城乡发展中的优先序战略考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奋斗目标、任务与发展路径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对新时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周密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清晰描绘了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即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个振兴”。2020年11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又一次强调“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从众多报道和文件中都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问题非常重视。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艰巨的历史性课题,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会在较长时期内延续。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实际上是对“三农”问题的破解,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言而喻,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历史担当,也要有不畏艰难的巨大勇气、足够的历史耐心、解决难题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推进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方面,是攀西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的全面振兴。我们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有效衔接重点工作,防止大面积返贫,协调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脱贫攻坚让攀西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攀西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要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脱贫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攀西民族地区作为曾经的全国扶贫主战场,曾经贫困程度深、发展欠账多,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攀西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引领新发展阶段“三农”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让攀西民族地区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中央各部委先后出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村社规划、土地经营权归属、农村产业一体化、基本农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信息工程、农村就业创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化政策和实施意见。全国各地积极响应,陆续出台各项具体政策和实施办法,加快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攀西民族地区凉山州和攀枝花市结合本地资源环境条件和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从产业整合、环境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来说,攀枝花市从产业规划、旅居康养业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产业融合、集聚,从科技创新、高标准粮田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凉山州从巩固扶贫、旅居康养产业、易地搬迁、环境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推进农业乡村发展。攀西民族地区各地应将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成果与其结合起来,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特色小镇建设、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整体推进,以促进乡村振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应当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红利。少数民族虽然总人口少,但分布广泛。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乡村振兴。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攀西民族地区要用好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价值链,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攀西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居康养业和手工业方面占有优势。但攀西民族地区要突破资金、人才和品牌瓶颈,需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来扶持特色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发展,采取产品、营销、价格、渠道的组合策略来打造攀西特色品牌,建立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发挥规模效应,更多地带动本地居民就业;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重点做好专项工作小组设立等组织领导机制衔接、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衔接、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领导干部考评等考核机制衔接、常态化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等帮扶机制衔接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攀西民族地区的农村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较为突出的区域,其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缺乏内生发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态环境退化,民族传统文化失落,缺乏完善的农业支持体系和农村空心化比较严重等,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导致其离发达地区的农村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攀西民族地区曾经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是曾经的全国扶贫主战场,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和难点。攀西民族地区地处横断山脉与长江中上游之间,是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攀西民族地区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质的提升。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攀西民族地区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加快发展旅居康养业、改进交通条件、改善村容村貌等,推动攀西民族地区全面振兴。从实践情况来看,攀西民族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诸多问题和挑战,存在一些难点和痛点,需要花大力气给予解决。
对于攀西民族地区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不容易,守得住巩固好更不容易。一些地方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供给短缺,公共服务短板依然没能得到全面解决,脱贫基础比较脆弱,一旦出现自然、市场风险,就容易产生新的贫困,部分居民就会面临返贫风险,因而巩固脱贫成果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攀西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仍然不充分。一方面,攀西民族地区自身承载力有限,要素配置效率低。这具体体现在部分偏远脱贫地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些地方城乡融合层次低,导致资金和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受阻。另一方面,攀西民族地区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不畅,具体体现在少数民族“流动性”或“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以及农地地块分散等问题,这些因素抑制了规模种植的发展和市场主体进入农业的积极性,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受制于民族区域治理问题,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较为有限,内生发展动力需要持续激发。为此,攀西民族地区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全面掌控并协调推进攀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组织等各方面的工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不仅要把握攀西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还要抢抓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窗口期。
(1)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
攀西民族地区是高品质、多类型的旅居康养资源集聚地,这里自然景观独树一帜,特色鲜明,无一不是大自然的馈赠。
攀西民族地区拥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包括攀西大裂谷、含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冰川景观、螺髻山、恰朗多吉雪山、公母山、龙肘山等;水景资源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等主要水系,湖泊有盐源泸沽湖、西昌邛海、雷波马湖、冕宁彝海和会理仙人湖;水电资源丰富,拥有著名的溪洛渡、白鹤滩、锦屏、二滩等大型水电站大坝,其中二滩水电站与其库区的高峡平湖形成了壮丽的景观。此外,该地区地貌多样、降雨充沛,泉水遍布,山水流淌,瀑布悬垂,构成秀丽的山水美景。
(2)宜人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
攀枝花是著名的“阳光城”,西昌是知名的“月亮城”。攀枝花年均日照时数在27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为22.5摄氏度,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顺序是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亚北极气候,通常山顶和山谷的气候有很大的不同,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攀枝花降水分雨季和旱季,雨季多分布在5至10月,降水丰富,旱季多分布在11月至第二年5月,干燥温和。位于高原的西昌山川秀丽、草木葱茏、四季如春,常年雾气较小,能见度较高,光的折射与散射较小。早在清朝,四川便有“清风、雅雨、建昌月”的说法。建昌就是西昌,每逢月圆之夜,邛海就成了西昌赏月最佳处。此外,还有迷人的宝兴阳光景观、金沙夜月景观、西昌晚霞景观、甘洛夜雨景观等。这一切都使这里成为我国的天然绿色屏障和著名旅游避暑胜地,也被称为“天然氧吧”。
(3)丰富的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拥有世界上纬度最北、面积最大的天然苏铁林,数百万公顷原始森林奇观,以及遍布螺髻山的万余株杜鹃花,美丽端庄的泸山;攀枝花有美丽的山茶花,粗壮的汉唐柏树,生机勃勃的明桂,四季皆宜的梅花等奇花异草;亚热带林区植物群落茂盛,瓜果植被的种类很多,攀枝花有芒果等著名的热带水果,西昌有枇杷,盐源有苹果,会理有石榴等珍品水果,其口感甜度皆为水果类极品。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造就了一个个天然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及药草园,还吸引了很多珍稀动物在这里聚集。珍稀动物有牛羚、猕猴、白唇鹿、金丝猴、大熊猫和小熊猫等,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它们提供绝佳的栖息环境。这里的环境也孕育了很多名贵中药材,如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除了攀枝花、西昌两座中心城市外,所辖其他大部分县城都有独特的山地、原始而特别的古村落。辖区由于开发较晚,工业污染较少,为珍稀动植物提供天然栖息地。
(1)历史文化悠久
风景秀丽、神秘莫测的攀西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古人类聚集地遗迹、南方丝绸之路遗址、墓碑石雕、平江天主教堂、晚霞红浮雕壁画等名胜古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纪念碑在全国享有盛誉,比如,西昌泸山地震碑林被列为“神州四大碑林”之一,内有2000多件文物和图像。攀枝花及邻近地区,已发现多处远古人类遗址,如回龙洞、西草原等智人居住过的山洞,历史可追溯到约1.8万年至1万年。距西昌市50余千米处的博什瓦黑森林,现存唐南诏时期岩画多处;冕宁县建有刘伯承总参谋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的纪念地;金沙江上的拉鲊古渡口是诸葛亮南下“五月渡沪”的地方,金沙江陶家渡是朱德1922年从滇北过江的地方;距会理县城南70千米处的渡口,是1935年5月红一军主力渡金沙江的地方。这些都说明了这里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此外,大龙潭彝族乡、仁和迤沙拉等地也散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古迹。西昌市礼州古镇内,有西禅寺、礼州文昌宫等南方丝绸之路遗址;金沙江流域内有大型石墓、瓮棺墓葬、盐边石棺墓葬等。但这些古迹大多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也没有与其他周边风景名胜合作开发,因此对外的吸引力有限。
(2)多民族聚集
攀西民族地区地处山区,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孕育了彝族、傈僳族、回族、苗族、白族、傣族、满族、壮族等30多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丰富且独特的风俗习惯。各民族的舞蹈、民居、节庆、婚丧习俗、工艺美术和饮食文化对旅居康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攀西众多的民族文化旅居养生资源中,最具特色的是摩梭人的婚嫁形式。攀西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也颇具神秘感和地方特色,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尤其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已成为推向世界的重要旅居康养节庆。
攀西民族地区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地位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主要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多重困难。攀西民族地区发展旅居康养产业、建设特色康养小镇,能推动资源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攀西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又一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在新发展格局下,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意义重大,这也是攀西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路径。
攀西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发展旅居康养产业、建设康养小镇,重点开发利用分散的旅居康养产业,并将旅居康养产业作为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发展康养小镇和乡村振兴为重要支点,统筹推进攀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旅居康养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攀西民族地区农村特色种植、加工和各种服务业,加快了攀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旅居康养产业的发展也将改善攀西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人居环境、文化保护传承、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历史人文传统的空间布局。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推进,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工作,加快建设攀西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路,以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民为中心,建设好美丽宜居的攀西民族家园。鉴于此,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加强党对新时代攀西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领导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攀西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根据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进行合理谋划和整体推进,全面实现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自然生态景观和特色宜居的有机融合、互动交融;将民族文化、现代人文与优秀传统道德作为内生动力,给攀西农村的民族文化插上“现代化翅膀”,为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魅力。
从供给端来看,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已不满足于城市旅游,对自然风光的追求逐渐成为新时尚。攀西民族地区旅居康养产业发展,正好契合了人们的新追求。攀西民族地区发展旅居康养产业,使攀西民族地区居民的收入构成将不仅限于农业生产,其多元化产业布局使攀西居民收入构成也呈现多样化,收入的增长能进一步刺激旅居康养行业的发展,从而构建起内循环经济格局,为攀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支撑和重要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攀西民族地区旅居康养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更加紧迫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攀西民族地区农村资源配置,赋予农村居民更多财产权。
从需求端来看,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攀西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居康养游客的需求,提升攀西民族地区的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大对攀西民族地区的景观旅游的投资,改善周边环境,建设更加舒适的康养小镇,努力把攀西民族地区打造成一个美丽的旅居康养胜地。因此,相关部门还要加强攀西民族地区的旅居康养宣传,积极推广攀西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把攀西民族地区的魅力展示给更多的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攀西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攀西民族地区旅居康养。
农业农村发展必须融入现代发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与现代产业的衔接、融合。攀西民族地区特色康养小镇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衔接、平台作用。
在产业衔接与融合的过程中,乡村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城郊区位优势成为衔接融合特色康养城市与现代产业的有利因素。建设特色康养小镇要结合攀西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合理、科学地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有益产业,比如开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特定制造区域的商业和产业集群、现代商贸物流、特色旅游休闲等,将其融入现代经济和市场,利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多种资源,打造特色民宿、康养产业,并将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利用攀西民族地区独特的康养资源,打造旅居康养产业。在特色康养小镇的主导平台下将现代经济的触角延伸到攀西民族地区的每一个村落。
将特色康养小镇通过产业衔接融入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物质层面的融入,但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融入,这不仅对文化传承和保护而言十分关键,同时对攀西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攀西农业农村现代因素不断生长的基础。
文化的含义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体现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文化”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载体(机制),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价值与规范文化组成。有关学者认为,每一时代、每一社会以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特殊文化。攀西民族地区通过产业衔接和文化渗透,将现代经济所蕴含的现代文化特色,包括诚信守纪、市场理念、合作开放、互助共赢、科学管理等,乃至现代生活方式等都呈现出来。这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传统农村。随着农村现代文化的逐步培育,人们必然会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优化农村创新生态,增强现代化元素下乡的适应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攀西特色康养小镇的发展,整体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攀西民族地区的居民福祉和特色康养小镇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也将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旅居康养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按照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总要求,如何将攀西民族地区特色康养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耦合协同起来,是新发展阶段对攀西民族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时代任务和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