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度研究主要存在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与集群、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效益等几个方面。与农业农村相关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趋向于关注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耦合。
单系统耦合研究在系统耦合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讨论系统内各个子系统或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国内学者对不同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是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曾智伟等(2020)通过构建巨灾模型研究了空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驱动因素。其次是李焱(2019)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对土地利用效益与损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研究了经济效率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朱海娟等(2015)利用耦合模型研究了宁夏荒漠化治理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白兰(2015)以贵州生态脆弱区为对象,研究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许振宇等(2008)研究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灾害的应对措施,蒋洪丽(2010)等江苏省系统动力灾害研究,易平(2014)、郑冬梅(2012)以区域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作为战略研究对象。最后是企业内部子系统耦合研究。胡慧玲(2015)全面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机制和模式,曾玉成等(2014)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
由于某些因素的共性,两个系统可以逐渐发生相互作用,进而通过自组织实现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协调发展,形成耦合效应。从耦合形式来看,其主要有三种:一是城镇化系统外部系统的耦合。高伟聪等(2016)从旅游业视角研究长山群岛城镇化协调程度;袁晓玲等(2015)从基础设施角度分析了耦合协同关系。谢泗薪、李晓阳(2015)从服务业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二是产业耦合研究。柴国军等(2015)从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角度研究了内蒙古在这两个系统中的耦合相关性。王海军(2015)等研究了产业集聚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三是产业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徐晔等(2O15)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对区域产业创新和产业现代化进行实证研究。何一清等(2013)对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耦合与协调进行实证研究,项锦雯等(2012)对皖江示范区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发展特色康养小镇与美丽乡村系统是否存在耦合协同关系,必须考虑特色康养小镇与美丽乡村的制度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系统要素耦合的可能性。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①均衡发展理论,会趋于收敛。②非均衡发展理论,如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Li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Friedman的中心-边缘理论、Vernon的区域经济梯度转变理论、Williamson的倒“U”形理论等具有代表性,认为区域之间的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的耦合协同。
系统要素耦合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特色康养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构成要素的考虑,包括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子系统。目前关于产业耦合的研究较多,其基础理论主要是产业区位理论,包括优势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在产业耦合与协同研究中,很多模型都将生态系统视为经济系统优化的约束协同,如资源配置分析模型。Woodwell使用系统发电模型来说明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产、人口、人力资本、可再生自然资本、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科拉多等人描述自然资源与基本生活条件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清楚地描述和分类自然资本提供维持生命的环境服务和最终再生的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严格的定义。波特拉等人开发了一个动态系统模型,包括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价值,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巴西亚马逊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在农业发展和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研究、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的协同以及农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特别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政府、农民组织和农民个体之间的协同至关重要。但在农村产业发展中,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实现与新农村建设关联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耦合协同发展。
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也有农业与旅游的耦合、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的协调、农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耦合与协同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政府、农民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协同作用非常重要。但在乡村发展产业中,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与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互动融合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可以耦合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