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中国从 1994年开始探索卫星导航系统,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 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可以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到 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可以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到 2020年年底,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自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其已经在我国交通运输、电力金融、海洋渔业、农业林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救灾减灾、环境保护、国土监测、智慧城市、国防建设、公共安全等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行业的厂商采用,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相关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公布的《2023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 5 007 亿元人民币,较 2021年增长 6.76%。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约 5.05%,达到 1 527 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 30.5%。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约 7.54%,达到 3 480 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 69.5%。
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总数量保持在14 000 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 50 万人。截至 2022年年底,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为 92 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体产值的 9.02%
。2022年北斗应用总体规模仍在稳步提升,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愈加完善,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检测认证体系日益强化,重点领域也在持续发力,国际合作实现稳步推进。北斗规模化应用正在全面开启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未来北斗拥有无限应用的可能,正如首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所说,“北斗的应用只受人类想象力的限制”。中国将持续推进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百姓日常生活,为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邵平桢
2024年5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