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和创造力、辐射最广的经济形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推动着新的信息密集型服务高速发展。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生活都需要实时的、泛在的感知信息的支持,而泛在感知的绝大部分信息都需要时间和位置信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和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物流等新技术持续创新,交通、电力、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领域日益依赖精准安全可靠的时空信息,因此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家基础设施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基础设施的基础,对基于卫星导航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服务需求强劲。
GNSS基础产品主要包括芯片、模块、天线、板卡等,是GNSS应用的基础,处于卫星导航产业的上游,国际市场对GNSS基础产品需求旺盛。据欧盟空间计划署(EUSPA)预测,全球GNSS接收器年度出货量(年度销售设备数量)将在十年内持续增长,从 2021年的 18 亿台增加到 2031年的 25 亿台;GNSS基础产品总体安装量将从 2021年的 65 亿台增加到 2031年的 106 亿台。从需求区位看,未来几年,亚太地区对GNSS基础产品的需求最为旺盛;从应用领域看,智能手机、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与大众消费有关的领域对GNSS基础产品需求最大。亚太地区在设备销售和服务收入方面分别占全球份额的 36%和 40%,继续占据全球主导地位。2021年,全球GNSS设备的出货量达到 18 亿台,其中绝大多数与消费类解决方案、旅游和健康细分市场有关;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约占全球年出货量的 92%,亚太地区将继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2021年,GNSS设备的全球保有量达到 65 亿台。其中,消费类市场设备保有量占比最高,为 89%。排名第二的是道路和汽车市场,设备保有量占比为 9%。在其他市场中,第一是航空和无人机领域,设备保有量达到 4 200 万台,在其他市场中占比 62%,第二是海事领域,设备保有量占比 16.8%,第三是农业领域,保有量不足 500 万台,在其他市场中占比 6.7%。
GNSS应用服务的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GNSS应用服务主要包括基于GNSS的增强服务和增值服务。GNSS增强服务是指提高GNSS性能(如精度、可靠性、完好性和可用性)的服务;GNSS增值服务主要指基于GNSS的下游服务,通过使用GNSS信号为用户提供额外的效用和利益。国际市场对GNSS应用服务和设备的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对服务多元化、场景化的要求将持续提高。据EUSPA预测,全球GNSS应用服务收入将从2021年的约 1.15 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 2031年的超过 3 万亿元人民币。其中,GNSS增值服务收入在GNSS应用服务收入中的比重将持续增大,到2031年占比将超过 85%。
GNSS行业应用的国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GNSS行业应用正朝着精准、泛在、融合、安全和智能的方向发展。消费者解决方案、道路交通、旅游、健康、航空、农业、无人机、基础设施等领域需求旺盛。其中,消费者解决方案和道路交通领域的GNSS收入将占到所有行业收入的九成左右。消费者解决方案的收入主要来自使用基于位置的服务和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数据收入;道路交通领域的大部分收入来自用于导航(车载系统)、紧急援助以及车队管理应用程序的设备。据欧盟空间计划机构EUSPA发布的数据,到 2031年,全球GNSS服务收入(包劳动含增值服务和增强服务)将达到 4 050 亿欧元,在全球GNSS下游市场总收入的占比超过 82%;增值服务预计以每年 11%的速度飞速增长,到 2031年达到 3 540 亿欧元,占全部下游市场收入的 71.95%。
GNSS增强服务的收入预计将以每年 7%的速度增长,到 2031年增至510 亿欧元,届时,亚太地区在全球服务收入中所占份额预计将增至 46%,亚太地区将继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正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发展阶段。北斗系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具有提供全天候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的能力,是产业数字转型的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智能型、核心层、体系化推动力,可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 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数据是数字经济的血液,北斗与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契合点就是北斗所提供的时间、空间数据。数字经济产生、积累的海量数据为北斗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景,运用北斗提供的时空数据可以将各类数据串联起来,并贴上时空标签,使数据的精准程度更上一层楼,形成数据驱动下的智能。通过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北斗系统已经在行业领域和大众领域打造了很多数字化应用场景,如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港口、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居等,有力推动了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进程。未来,北斗系统还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打造智能化产品,如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智能值班系统等,形成人和机器协作共事的常态。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通信导航一体化融合等技术,建设北斗应用产业创新平台,在通信、金融、能源、民航等行业开展典型示范,推动北斗在车载导航、智能手机、穿戴设备等消费领域市场化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国家部委均发文明确要求加快推动北斗产业的应用和普及。“十四五”期间,我国北斗产业将进入规模化应用和国际化发展阶段,北斗产业发展将上一个新台阶。
2016—2020年,产业市场规模由 2 118 亿元增长至 4 018.1 亿元。2021年,产业市场规模达到 4 690 亿元,比 2020年增长 16.29%;2022年,产业市场规模达到 5 007 亿元,比 2021年增长 6.76%。随着我国北斗产业不断深入交通、物流、能源、金融、医疗、电力、旅游、农业等应用领域,产业需求不断增加。北京、上海、河北、江苏、广州等省市相继出台了支持北斗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北斗+5G”应用示范,推进北斗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北斗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北斗+”和“+北斗”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区域高科技产业稳定快速增长。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下,产业发展持续加速,我国北斗产业正进入发展爆发期。
产业集聚趋势将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将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域。其中,京津冀地区将依托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打造以政府和军工为主导的高端应用市场;珠三角地区将依托制造业和外贸出口的优势,打造以消费电子和智能硬件为主导的终端设备市场;长三角地区将依托金融和互联网的优势,打造以移动互联网和位置服务为主导的软件平台市场;华中地区将依托交通和能源的优势,打造以交通运输和能源管理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市场;西部地区将依托资源和生态的优势,打造以农业和环保为主导的增值服务市场。
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北斗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拓展,北斗导航行业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一方面,北斗系统将在重点行业中实现更深入的应用和融合,提高行业效率和安全性,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北斗系统将在大众领域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创新,满足人们对于精准时空信息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创造更多的消费价值。
市场潜力将进一步被释放。随着国家对于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十四五”期间,北斗导航产业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被释放。一方面,国家将进一步促进北斗标配化和泛在化发展,推动北斗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国家将进一步推动时空服务和“+北斗”行业的发展完善,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激发新的动能和活力。在北斗系统的推动下,近年来大量民营企业涌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北斗系统高度关联的下游应用环节发展尤其迅速。未来随着北斗产业相关产值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时空服务和“+北斗”行业的发展完善,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将继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