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 世纪初以来,西方世界都把英国地缘战略家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奉为圭臬,以此作为统治世界、征服世界的最高战略原则。麦金德将亚、非、欧三大洲称为“世界岛”,而中亚地区是世界岛“心脏地带”。他认为谁能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后来他又将世界分为陆权国和海权国两大类,并将占有大陆腹地的陆权国如东欧及苏联称为世界的枢纽,这导致了世界陆权国和海权国之间的对抗。这一理论成为世界军事霸权主义和沙文主义推行领土扩张政策和国际政治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
从地缘战略上看,世界可以分为两大国际通道体系,一条是北面铁路通道体系,它从大西洋东岸,经西欧出发,到东欧,到西亚、中亚,再到东亚,最后一直到太平洋西岸,这就是我国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是南面海洋通道体系,它横贯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南沙群岛、菲律宾群岛,再到太平洋,这就是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世界国际战争都发生在这两大通道的交汇点和关键点上,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百次局部战争都发生在这一地区。而中国正处于这两大通道的交汇点。在世界版图上,中国所处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世界战争史上中国始终是世界列强觊觎之地。
从中国的地形地貌来看,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分为三级阶梯。在中国西部一级阶梯中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它以祁连山脉、岷山、横断山脉与第二级阶梯为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为第二级阶梯,在第二级阶梯中,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贺兰山脉、太行山脉、秦岭、大巴山、大娄山、巫山等。第二阶梯是世界心脏地带向丘陵平原、海洋过渡的中间地带,也是连接世界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枢纽。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为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是由平原和丘陵地区组成。中国西部第一级阶梯海拔在几千米以上、地势险要、气候复杂,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中国东北部有大小兴安岭阻挡,易守难攻。中国北部疆域辽阔,地势较为平坦,部分地区为草原和沙漠,易攻难守。中国东部地区地势低缓,多为丘陵和平原,最为易攻难守,要退到太行山脉,才有险可据。因此,以关中盆地、汉中盆地、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西北地区是中国的战略大后方。
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南依秦岭,北靠黄土高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 360 千米,南北宽 30~ 80 千米。关中盆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优越,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从军事地理来看,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关中经汉中控制巴蜀粮仓,西接河西之地,北连河套平原,以潼关扼守中原之地,这种地理形势使得关中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建立都城首选之地。两千年前的司马迁对关中有过这样的概括:“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史记·六国年表》)。贾谊在《过秦论》中,特别强调在秦国崛起过程中关中的地理优势:“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清代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把关中(陕西)比作中国的“头项”:“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战国以八千里之赵、魏、齐、楚、韩、燕,而受命于千里之秦。此犹曰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若夫沛公起自徒步,入关而王汉中,乃遂收巴蜀,定三秦,五年而成帝业。李唐入长安,举秦凉,执棰而笞郑夏矣。盖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有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而或不死者,则必所患之非真患也。”(《读史方舆纪要》)
汉中盆地地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汉中盆地北有南北分水岭秦岭,南有大巴山、米仓山,东有伏牛山,东南有武当山,西有青藏高原、岷山,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评价说:“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
四川盆地地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和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处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的交汇点,也是我国东与西、南与北交汇的战略要冲。它西有青藏高原,北有秦岭、大巴山,东有巫山,南有云贵高原、大娄山,东南有武陵山、雪峰山,西南有横断山,盆底有沃野千里和最为富庶的川西平原,易守难攻,是我国最理想的战略后方基地。《读史方舆纪要》评价说:“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是故从来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用于蜀。”由此可见四川战略地位之重要。
20 世纪 60年代,我国为了应付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预防世界大战的发生,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当时划分的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来说,是指我国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甘肃的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冀西。这些地区位于我国腹地,高离海岸线 700 千米以上,离西面、北面疆域上千千米,四周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贺兰山、吕梁山、大别山等山脉作为天然屏障,东面的京广线便于大规模的调兵,便于守土作战,在战争形势下,这些地区是较为理想战略后方基地。在 20 世纪 60年代,毛泽东选择这一地区作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对我国国防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江泽民曾指出,毛主席做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从 20 世纪 80年代起,世界进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航空、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使现代战争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有人认为武器装备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先进信息技术在武器装备上的广泛应用,使战争的透明性显著增强,军事目标的隐蔽性大大降低,军事打击的命中率、精确度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先进的中、远程运载武器的发展,大大缩短了敌对双方的距离,使战争无纵深、无战略前后方之分。因此,我国 20 世纪60年代建设起来的西部军事工业,已失去了分散、隐蔽的意义。然而,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下,战场距离大大缩短,空中打击、精确制导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最终解决问题还是得靠地面战争。美国进攻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这类小国,最终也得靠地面进攻。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下,战争首先要摧毁的是对方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使对方陷入瘫痪状态;首先要打击的是对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对社会混乱直至瓦解。因此,国家总的战略后方基地具有生死攸关的作用。
中国西部具有丰富的石油、铁矿、锑、锡、铀等稀有战略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能源资源。在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在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建立了上千个国防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电子工业基地、航空工业基地、航天工业基地、核工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同时,也配套建立了独立的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原材料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西部民用工业自成体系。一旦战事发生,西部战略基地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东部前线提供武器弹药、军用物资、能源供应。因此,西部地区是我国地缘战略安全的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