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产业融合理论,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由于技术本身的扩散和溢出效应,重大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和溢出促进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使产业融合发生。因此,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是现代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军用技术向民用经济领域转移、民用优势技术向军事领域转移、军民技术的双向流动和交互式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效益,有助于促进产业在技术和制造的基础能力上的紧密结合,从而能有效满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实现产业整体功能的升级,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来看,一般来说,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先发源和应用于国防领域,然后由军用领域推广到民用领域,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是首先发源于军事工业,引起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同时,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新的任务和需求不断出现,带动了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众多行业的发展,这些成果广泛地被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部门,进一步带动了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许多民用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已经超过了军用技术,其不仅价格越来越便宜,而且可靠性越来越高。如电子信息等许多高新技术,可直接或稍加改造就具有军用性质,可以为军事领域所用。加快民用技术向军用的转移,可加强国防科技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可大大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周期,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能,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军事差距。此外,先进民用技术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我国国防科技的不足,填补科技空白,增强国防科技整体实力,推动国防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航天科技领域内军民融合、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的典范。在我国“神舟”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承担研制建设任务的企事业单位有 100 多家,承担协作配套任务的单位有 3 000 多家,涉及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多个产业,参与人员共计 10 万余人,取得了良好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要加大对航天技术转移转化的投入,鼓励军民技术双向转化,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产业链结合,培育和发展技术集成度高、应用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共性关键技术项目,以重大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军民航天技术相互融合、相互转移,鼓励以区域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航天产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发挥航天领域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