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领域是高技术、高风险领域。航天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系统集成度高、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涉及材料、电子、信息、化工等诸多领域,对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工业基础具有很强的牵引带动作用,同时航天技术还能转化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等重大航天工程的牵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发展。20 世纪 90年代开发的 1 000 多种新材料中,有 80%是在航天技术的刺激下完成的,有近 4 000 项技术成果移植到民用领域。以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卫星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卫星应用产业。总体来说,航天技术对美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据美国蔡斯经济计量学会的统计,美国航天投入与国民经济产出比高达 1 ∶ 14。
航天技术是战略性高科技技术,具有宜军宜民的特性,航天技术创新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技术创新能力更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由政府、军队有关部门主管,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集团为核心,配套单位专业技术支撑,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参与,应用部门应用示范等有机构成的政、商、产、学、研、用结合的面向航天重大工程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其中,航天企业集团是航天重大工程的承研者,是航天技术创新最主要的主体,目前两大航天集团均建立了面向型号任务及重大工程和军转民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从 20 世纪 5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航天技术,20 世纪 80年代初形成总体院和专业院、基地结合的航天工业科研生产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航天科技工业已具备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试验和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以总体单位为龙头、分系统单位为核心、单机配套单位为外围的航天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布局,完成了以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为代表的航天重大专项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都集聚了军工集团、科研院所、高校、地方企业等军地优势科研力量。
近年来,美军特别注重太空力量军民一体化的建设和运用,通过持续扩大与民事部门和商业机构的合作、增加对商业航天系统和能力的采购利用,以充分利用民用航天的资源和创新能力,提高军事航天的能力和水平。面对太空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以前瞻的视野、全新的思维,统筹布局太空领域军民力量的建设和发展运用,统筹军民两大体系的航天资源,做到一体规划布局、一体运用调配,在太空领域加快形成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