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特殊的团队形式,创业团队的概念界定是以团队的概念为基础的。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创业团队的概念阐释,可知已有的创业团队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加入到企业的创建过程中来;二是在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分工协作,并能影响到创业决策的制定;三是对新创业企业的存活与发展负有责任,同时也能分享企业的经济利益
。但是,目前对创业团队的概念界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Vanaelst等(2006)指出,现有的研究对创业团队的定义较为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先前的研究者们基本都是从静态角度去解释创业团队的,而没有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对创业团队进行理解,其指出应该根据新创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去理解创业团队
。本教材通过借鉴以上学者的相关定义,对创业团队进行如下界定:创业团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这些个体具有共同的创业目标,一起参与了企业创建的过程,同时也对企业的存活与发展承担责任,并能分享企业的利益。随着成员的不断加入或退出,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团队的成员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
创业团队的构成不仅包括团队的成员,还包括成员的个体特征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等。 Lechler (2001)在对创业团队中的人际互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创业团队的构成包括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团队的结构特征,包括团队的层级、规模以及领导风格等;二是团队成员的特征,包括成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个性特征;三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包括协调、沟通、凝聚力以及冲突的解决等,团队的结构特征以及成员特征将会对团队成员的人际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杨俊辉等(2009)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创业团队的结构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团队的规模角色、团队成员的关系结构、团队成员的能力结构以及权力结构,并指出不同的领导风格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等情景因素对创业团队的结构以及团队成员的行为特征等也有重要影响
。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创业团队与创业个体及其他团队相比,具有其自身独有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异质性、开放性、完整性以及适应性方面
。
异质性是创业团队的本质性特性。简单来说,异质性是指团队的不同成员在性别、种族、年龄、学历、专业知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人特征的分布以及差异化程度
。
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业团队在创建初期一般主要以情感为纽带组建起来,但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资金、知识、技能以及物质资源等方面的缺乏将会不断暴露出来,为了填补这些资源缺口,团队成员一方面需要通过向外学习以获取相应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招募新的成员加入到团队中来,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二是创业团队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处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创业团队的成员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以及资源等。对于一个创业团队而言,其开放程度取决于团队成员与外界进行物质、技能以及信息交换的意愿。
完整性是影响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创业团队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即成员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使得团队能够获得创业所需的多种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成员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互补性及相互融合性;二是职能的完整性,即团队成员全部承担了创业所涉及的所有职责及责任,主要涉及成员所承担的职责、责任与其能力的相互匹配性;三是资源的完整性,即创业团队拥有充足的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主要涉及团队成员为团队贡献资源的渠道与意愿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
面对充满复杂性及动态性的内外部环境,适应性对创业团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内部环境方面,创业团队的异质性增加了团队结构以及团队成员协调沟通的复杂程度。随着创业活动的逐步开展,有部分成员可能会选择退出,同时,团队也将会不断的从外部引进新的成员。在外部环境方面,目前国内以及国际的创业环境都处于一个动荡不定的形势下,因此,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挑战,创业团队不得不不断做调整,提升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创业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创业团队不断调整自身的过程,随着创业活动的逐步开展,创业团队也需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成员组成。
创业环境是指创业活动所需的外部依赖。创业环境也是创业活动的母体,为创业活动提供各种类型的创业可能性,即所有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外部要素都属于创业环境的范畴,也可以理解为对创业活动边界以外的可能对创业活动总体或局部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的总和(Gartner,1985)
。从这种视角分析,创业环境必然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庞大系统,对于认识创业活动无法提供细致的模型和统一的标准,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从狭义上讲,创业环境按照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多种分析框架作为参照,但不论是哪一种研究视角,都包含着对创业、创业过程和创业精神等主要概念的阐释。
创业研究就是研究由谁来发现、评价和开发创业机会,进而创造新的商品或者服务
。创业过程就体现出了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这就需要创业者对市场中存在的商业机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对创业机会进行界定非常困难,不同的创业个体就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机会
。这就需要创业者在特定的时间,通过特有的警觉性来识别和发现别人发现不了或别人暂时未发现的商业信息,从而识别创业机会
。客观的商业机会识别也是对外界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的价值所在
,这种客观存在的机会就需要具有差异的创业者去发现
。 Shaber (1991)认为发现创业机会就是个体对市场上存在的商业信息有意识地进行系统搜集、处理并识别的过程,其更多体现的是个体卓越的信息处理能力
。
彭罗斯(Penrose,1959)最早提出创业行为是在经济体系下识别机会的活动。随着创业研究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多层面化、复杂化和动态化。我们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学者们主要从机会、资源、认知和环境四个视角进行界定。从机会视角来看,大多数学者广泛认可机会的识别和利用是创业行为的本质①。从资源视角来看,学者们则认为资源是创业研究的重要支点,需要创业者识别、获取和利用所需且适当的资源。 Keh等(2002)从认知视角指出创业行为包括所有与感知机会和创造组织所追求的机会有关的功能、活动及行为②。 Mcmullen和Shepherd(2006)从个体角度提出,创业行为是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对以盈利为目的的机会判断和决策做出相应回应的行为③。
综上所述,本教材认为创业行为本质上是一系列机会开发和资源开发行为,是创业者为了回应外界环境而根据自身感知做出的一系列与机会开发和资源开发有关的追求价值回报的活动。
创业绩效是衡量创业行为效果的重要标准,是创业之初所设立目标达成程度的衡量标准,创业绩效的提升是创业企业最终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体现,也是创业企业创业活动成功的重要标志。对于创业绩效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主要有三种视角:
绩效是一种行为活动;
绩效是一种行为的结果;
绩效是具备的一种能力。 Murphy等(1996)认为绩效与个人的行为分不开,这种行为是行为人能够掌控的并且是为达到行为目标所采取的,其行为熟练程度能够衡量出绩效
。Kane (1996)则认为绩效是人们行为最终获得的结果或者成绩,而且这些成绩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 Carmona (2012)则认为创业绩效实际上体现了企业在市场上赢得的竞争优势
。
从以上关于创业绩效的认识和内涵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学者们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解上都有自己的意见,而从文献中能够发现,很多时候创业绩效的含义或者测量标准通常来自关于组织绩效的一些理论,所以本教材将创业绩效的定义归纳为:创业企业的创业活动达到的最终整体性成果。